当你对某个人有一种超乎一般的反感时,是因为你从他那里看到了自身消极的一面,是因为对方非常准确地表现出你自己所厌恶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镜子效应”。——《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
曾一度,我对父亲的感觉可以明确地用一个字表示——恨。我恨他因为自己无力的人生而只会迁怒于家人,造成了我自卑、内向、无安全感的性格。也因此,我要比别人花更多的努力才能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年轻的时候,他的人生因为他父母的一个自私决定被改写了。高中毕业,他没有如期盼中的去做邮电局局长的接班人,反而去做了木工学徒。巨大的落差造成了他一生的痛,也成为了他不上进、不积极生活的理由。
跟母亲结婚后,他积累的负面情绪似乎找到了宣泄点。从我有记忆以来,家里总是充斥着他们的争吵,有时甚至会上升为砸东西,而起因往往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我上初中后,爷爷的去世成为了他彻底崩溃的导火索,他像是失去了精神寄托快速地萎靡下去,开始酗酒。往往是一天三顿,每顿必醉。他的借酒浇愁让他走向了一个极端——暴躁、抑郁,钻牛角尖。
小时候,我怕他,但现在,我看不起他。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面对他,不再是紧张、害怕,而是厌恶和怜悯。
遭遇了挫折,他没有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而是被深深地碾压进泥泞的泥土里,时日一久,他反而把泥土当成了保护层,裹足不出,不愿再面对外面的风雨。他只顾舔舐自己的伤口,却不记得自己作为别人的丈夫和父亲需要撑起一片天的责任。我厌恶他的逃避、无担当,也厌恶他只会抱怨,却不思进取。
但有时候,我又能理解他的感受。也许,这就是所谓的“镜子效应”吧。明明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很多能力有待提升,却还是待在舒适区不愿出来,日复一日地逃避着、拖延着。眼看马上就30岁了,却还没打造出核心技能,焦虑感与日俱增。在耽于享乐的日子里,麻痹着自己;在偶尔清醒的日子里,厌弃着这样的自己。
对他人的异常反感源于对自我行为的厌恶,意识到了这一点,就能更加客观地剖析自己、直面自己内心。改变不了别人,但能启发自我反省,也是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