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都有听过“舒适区”、“焦虑区”、“学习区”吧?
近期发现自己愈来愈享受“舒适区”状态:工作、学习都是摆出一种知足者常乐的状态,没有压力,想做就做,想学就学,不设定什么目标值。倒是过得轻轻松松的,经常戏称自己已进入半退休状态。不再追求卓越人生,仿佛过上了随心所欲的(根据自己的安排做着读书、写作、学舞、学琴、运动、看电影等等感兴趣的事,工作稳定无赚钱压力)日子。可真正安静下来时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东西。
特别是昨天,回想起从2018起至今没再像过往那样把全副心思都投入在工作上,而是尝试了不少与工作无关的事项,学琴、学舞、学心理学等知识,全部都只是充实了业余生活的时间,真正实践运用的并不多。时间精力分散,自然也不会精通哪样,于是什么都处于沾了点边,懂得点皮毛的水平。工作方面的态度更是觉得按时完成各项任务即可:反正领导也没啥要求,正常上下班,需要加班时加加班,不偷懒也没啥建树,拿着固定的工资过日子。回顾近三年的时光,挺扎心的,不免焦虑不安。不过好在一直有保持学习的激情,虽然在舒适区里,但也没停止过学习,只是没有压力的学习,涨了些知识,也能保持着正能量的状态。
反思反省后,我想改变目前的状态,我希望自己2021年的人生能有个突破。
那么,该怎么做呢?我翻阅了些书籍寻求答案。在作者张萌著的《人生效率手册》中有这么一篇文章【走出舒服地带,给自己“自虐”的机会】,里面的部分内容可作为改进措施,摘录在此共享。
只要你对现在的自己不是100%满意,只要你自己还有目标没有实现,那么你就需要为自己进行投资,开启一种“自虐模式”:需要不断地去战斗,迎接一个又一个的挑战。
在我们追求目标的时候,在我们学习掌握新技能、硬本领的时候,我们需要运用10000个小时定律来不断训练、强化我们的新技能、硬本领,同时还需要大量可以锻炼这项技能的机会。
在学习技能的时候,我们不能放弃一切可以锻炼自己的机会。有机会就去尝试。比如,你希望训练自己的演讲及沟通能力,那么就设定好战略地图,并确认好如何修炼的时候,就按照你的需求,努力寻找各类锻炼自己的机会,通过实践来完善自己。想训练演讲的,就要争取一切可以在演讲比赛发言的机会。比如兼职做司仪(主持人)等。想训练沟通能力的,要为自己找到一系列陌生人,以及难以沟通之人,完成沟通的实战训练,并在每次训练的过程中,使用单点突破法,从计划-实施-总结-评估到再次计划的过程,评估表现。
从零到不断积累舞台经验,失败愈多,思考愈多,反思愈多,就会反复接受更多的锻炼机会,就收获更多成长,更能拥有梦想。
调整自己:讲出挑战故事,或是录成演讲,或是写成文字,将它作为一个消息,告诉更多的人。让身边舆论的监督,助力自己更长久地坚持。坚持的力量是伟大的,试着将它们叙述成优美的文字,记录自己的挑战历程。
在不断锻炼后,还需要检验阶段性的学习和锻炼是否能够达到预期。那么就需要开启反馈机制。
学习反馈机制——评价。有自我评价、他人评价、自我+他人评价。
自我评价体系需要有四个能力:
1.获取信息的能力:感知能力、阅读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
2.加工、应用、创造信息的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口头、书面)、实践运用能力、创造能力。
3.学习的调控能力:确定学习目的、制订和调整学习计划、培养学习兴趣、克服学习困难。
4.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的能力。
学会新知识的标准是什么?
——是会教。教是凝聚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而形成的评价标准。把所学教给别人,需要自己先做到,想自己先做到,就需要一遍一遍地重复训练,让自己先会起来。你教会一人就练习一遍,教会100人,就要把这项技能在100个不同的人与100个不同的场景下练习100次。
我拟将以上这些措施运用到实际学习、工作中,则需做到:每学一样技能,都做到会教。比如考取了在线学习服务师的资格证,就要熟练自我介绍、建设管理个人品牌、运营社群、懂得团队建设管理;我将这些知识运用到青少年心理素质训练的30人社群里,先教会三十人看看。也可把互联网营销师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把传统业务产品和增值服务产品作个梳理,挖产品王牌卖点、写营销文案、用成交方法,试应用在一个业务产品看看成效,并教会他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