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摄影读书
(148)夺军迁王——刘邦防备韩信二大步骤

(148)夺军迁王——刘邦防备韩信二大步骤

作者: 牧雪飞箫 | 来源:发表于2024-03-12 13:21 被阅读0次

汉五年,垓下之战时,刘邦率军与诸侯兵共击项羽的楚军;其中包括齐将田横的部队、原项羽部下投降到汉军的周殷所率的部队、原项羽部下投降到刘邦手下的黥布所率的部队。韩信在刘邦答应其做齐王的条件之后,才出兵围攻项羽。此时靠空手套白狼起家的韩信的军力已达三十万人,实实在在独当一面并成为诸侯军的主力。而“项羽之卒可十万”,即项羽的部队大概有十万人。双方力量对比达到三比一甚至四比一。这种数量对比使项羽明显处于劣势,也使刘邦取得了决战之优势。韩信先行与项羽交战时,项羽雄风犹在,致使韩信“不利,却”。即进攻不利而退却。此时韩信的部将、左将军寥侯孔熙与右将军费侯陈贺从侧翼猛烈突击,才稳住汉军阵势,使韩信缓过劲来再次组织发起攻击,并大败楚军于垓下。好虎架不住一群狼,项羽就这样在四面楚歌声中走向了败亡。汉五年十二月,汉军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于东城,斩首八万楚军,遂拿下了楚地。此时汉军的骑兵部队已独立成军,具有编制上的优势;灌英麾下五千骑军,规模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团,在楚汉战争尤其是垓下之战中发挥了重要的突击作用。

解决项羽之后,刘邦首先想到的就是韩信以齐王自封要挟他的事。于是他“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即刘邦立即回师定陶,驰马进入齐王韩信的营垒,夺走了韩信所统率的部队。这一大措施意在防备韩信节外生枝,乘势再行作乱。原则就是不许你韩信拥兵自重,与我刘邦分庭抗礼。从统驭天下的角度讲,刘邦是正确的;如果天下刚刚平定,又冒出个韩信之乱来,那他刘邦就可能前功尽弃。韩信尝到了他要挟刘邦自称齐王后的第一个苦果。

正月,诸侯及将相们都请求尊称汉王刘邦为皇帝。刘邦心中暗喜,表面却说:“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即说我听说皇帝那是贤者才能拥有的称谓,没有贤能只会说空话假话者不能享此称谓并担此重任。我不敢当此帝位啊。可群臣都说:“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即说汉王您起事于地位低贱的平民阶层,诛讨暴逆之徒,平定海内,对有功者则划给土地并封为王侯。汉王您如果不称皇帝,我们都怀疑您不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意思表示。我们以死保证守卫您荣登帝位。

刘邦闻言再三辞让,万不得已才十分感动地说:“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即说你们一定以为这样有利,那么就以国家利益为重吧。然后他选择二月甲午日,在汜水之阳走上皇帝之位。刘邦即位之坛设在曹州济阴县界内。登上皇位后,刘邦自然首先要进行力量调整和布局。他下令:“义帝无后,齐王韩信习楚风俗,徙为楚王,都下邳。”即以韩信熟悉楚地风俗、而义帝在楚地无后人为由,命令齐王韩信到楚国任楚王,都城设在泗州的下邳县。这其实又是刘邦秋后算帐的一大措施,果断而无情地打碎了韩信自封齐王的梦想,斩断了韩信在齐国苦心经营打下的根基。像齐国那样重要的战略之地,刘邦无论如何不会让他认为颇有野心又大有军事才能的韩信去做王。韩信此后的命运,也证明了刘邦这二大措施就是针对其野心而定制。

刘邦又令建成侯彭越为梁王,都于定陶。定陶就是曹州济阴县。又令韩王信也即那个提出与项羽一争天下的人,都于洛州阳翟县,这又是对他的重用。吴芮原为鄱阳县令,号为鄱君,曾率百越即南越一带的部队加入诸侯军,又随项羽进入函谷关,所以项羽当年封他为衡山王,都于江夏的邾县;而邾县位于黄州黄冈县东南二十里处。此人后来站到了刘邦的阵营,于是刘邦把他封到了长沙为王,都于临湘之地。黥布也是从项羽属下投降刘邦的人,因此人为刑徒出身能打仗,曾被称为诸侯之冠,所以早在垓下之围时,刘邦就封他为淮南王。原随从项羽后随刘邦的燕将臧荼、赵王敖等人,也都被封王于故地。在这种布局的过程中,发生了原临江王驩反叛的事件。他原归属于项羽,来到刘邦属下后,两相对比,突然心血来潮,为项羽感到不平,为表达自己的愤慨,公然叛汉。刘邦下令刘贾、卢绾二人率军围剿,数月不下;最后将他杀死在洛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48)夺军迁王——刘邦防备韩信二大步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wwv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