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到一个个人,大到一个群体,如果出现了不受约束的失控状态,那往往会逐步的走向堕落和灾难。
比如红楼梦中的宁国府,贾敬作为家长竟一心修道,然后贾珍和贾蓉都没有了约束,他们恣情放肆,弄的东府只有石狮子是干净的。
作为个人也是如此。
我们大部分的人从小都是在一个受约束的环境中长大的。
在家,家长会约束我们的行为,在学校,老师会约束我们的行为。
在我们感到受约束的时候,都会因此而感到痛苦。
想看的动漫不能看,想玩的游戏不能玩,不想学的习却非学不可。
家长和老师天然具有约束力,这约束力来自于年龄和身份带来的权威性。
等到人们长大之后,渐渐开始对家长和老师嗤之以鼻,认为他们本身也不够格,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任务,这股约束力也就越来越弱。
等到上了大学之后,家长不在身边,老师更不会再像中学那样严管,整个人也就处在了失控状态。
有人会认为这是自由。
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这不正是我们一直追求的自由吗?
这里就要提到一个注明的实验——棉花糖实验了。
棉花糖实验,是斯坦福大学WalterMischel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儿园进行的有关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学经典实验。
大致意思是,在孩子面前放一块棉花糖,告诉他如果15分钟内他能忍住不吃,那么他将得到两块棉花糖。
然后随着跟踪研究发现,能忍住棉花糖诱惑的小孩在今后的人生中有更加的表现。
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大人们约束我们时也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上,“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将来)好。”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这一点,都很难否认,人生中的大部分成就都需要我们压抑此刻的安逸和享乐来换取(关于这一点的争议将在后文讨论)。
作为一个大学生,在失去了过去的监管环境之后,那么新的约束力来自于哪里呢?
来自于对自我提高的追求和对未来目标的渴望程度。
换句话说,除了一年为数不多的几次考试之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靠自己来约束自己。
而实际上大部分人在这一点上做的非常的糟糕。
为什么呢?
因为约束包含两个部分,第一是要求,第二是反馈。
在我们作为孩子时,家长会对我们说,“你已经看了2个小时电视了,现在该去写作业了。”
这是要求,而仅仅有要求是无法作为一个完整的约束的,真正起作用的是后面的反馈。
作为孩子,我们清楚的知道,随着家长说这句话时的语气和表情的不同,如果我们违反这个要求的话会有怎样不同的后果。
对,每个孩子在破解家长的表情和语气所隐藏的含义这个领域内都是无可匹敌的天才。
而正是那个有点可怕的,我们不愿意承受的后果,才是让我们闷闷不乐心不甘情不愿的关掉电视的真正驱动里。
而等我们到了大学之后,我们会对自己提一个要求,“我要从今天开始准备考研、准备雅思,减肥健身。我今天要背100个单词,跑5公里,不吃高热量食物。”
要求我们提了,但约束没有形成,因为没有后续的反馈这个更重要的部分。
或者说,反馈要在很晚的时候才会到来。
我本来想要背单词,结果玩了一天王者农药,OK,然后呢?
并没有一个即时的来自外部环境的责难。
我们所能得到的反馈无非两种:第一种是即时的,是自我的内疚和后悔,然后下定决心,从明天开始好好学习;一般来说这基本没什么作用。
第二种,就是考试的失败,等它起作用的时候已经晚了。
所以,在自我约束的过程中,我们基本上是处在一个没有有效反馈的状态中。
而这也正是自我约束经常效果不好的最重要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