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950429/4f4f837aaf4628b2.jpg)
说实在话,有些同学的短信真的不想回,有些电话也真的不想接。
自媒体时代,大家都喜欢了一些社交软件,最基本的联系方式就是QQ、微信和微博,高校辅导员也第一时间在新生入校的时候公布自己的联系方式,保持和同学们的线上联系。
自然,有一些同学会“火热”添加,也会有一些同学“漠然处之”,有同学会兴冲冲经常来老师的朋友圈或者空间看看,点点赞,冒个泡,也有的同学默默地浏览一下,然后悄无声息地退出了,不留下一点痕迹,还有的同学唯独关闭了空间和朋友圈,只剩下一条黑线。
其实,辅导员也都利用新媒体做好了线上思政教育,和同学们通过一根网线搭建“沟通的桥”,在今年的疫情期间尤为明显,辅导员在云端和学生密切联系。
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看看辅导员老师和大学生们都在疫情期间干了啥?
点个赞,为彼此加加油,写个评论,给段建议,聊聊生涯规划,说说对职业未来的期许和规划。
临近毕业,毕业生们因为考研复试调剂、就业协议书签署、学分创新分的问题也会咨询辅导员老师。
一般老师都会以班级姓名的格式备注每一位同学。
当熟悉的名字从电脑另一端跳出来后,知道学生有了学业、就业、考研等问题的时候还是挺乐意帮助他们的,从之前的相互熟悉中已经有了一点点了解。
有点“不乐意”的是在通讯录出现的“小红点”,火急火燎地要添加你好友的人。
等到大四快毕业了,从来不联系老师的人,现在遇到难题了,想到了老师。
最熟悉的陌生人?
最合适的一种表达,线下交流中辅导员和两头的学生交流比较多,对中间群体的关注相对比较少,而线上交流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憾。
若果线下没有、线上也没有,成为从来不联系的学生,有的时候会有“到底要不要帮”的念头在闪现。
固然你是我的学生,我也会帮你咨询、去想一些办法,但大多数时候内心是“抗拒”的。
固然老师应该了解每一位学生,但是一位老师都带数百名学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况且教育也是“双向”的,老师需要主动,学生也需要主动。
四年了,都不知道和老师有点接触,是不是内心抗拒和老师联系,也或者看不上自己的辅导员,或者是性格内向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接触。
这里暴露的是你的人际交往的“问题”,只在自己“利益攸关”的时候才会想到“解决问题的人”,没有去换位思考别人的感受,更没有想到人与人之间要怎样相处。
大学四年,会把辅导员和同学的情谊固定在时光的枝头,也会逐渐消失在四年“不相知”的轨道里,选择怎样的相处方式是你个人选择,不去强求。
试想工作后,你也从来不和领导、上级联系,只等遇到难题的时候才会想到,试想一下到底有谁可以真心帮助你。
成长是一本书,需要一页页仔细阅读,你在学校的每一步都会为你未来的成长打下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