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读书笔记——《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作者: 咪妈咪妈 | 来源:发表于2021-11-28 20:07 被阅读0次

朋友圈里有人发了一本好玩的书,邀请朋友圈小伙伴共读

是的,看题目就是用童话故事来讲道理,我挺喜欢这类型的书(因为知识浅薄,大部头看不懂,捂脸)用通俗易懂大白话的方式把那些复杂的概念解释清楚。所以毫不犹豫的约了对方。

故事一开始出场的是河鼠和鼹鼠这对“好“朋友,怎么形容他们两个的友谊呢?在大家眼里包括鼹鼠看来,河鼠都是个无微不至照顾他的好朋友,可这种无微不至让鼹鼠产生了烦躁的情绪,而且这种烦躁的情绪又让他感到内疚,鼹鼠也说不上来为什么。

河鼠那么好,带他外出见世面介绍好朋友,无微不至的照顾着他可是,他却感到几乎没法做他自己,因为他总活在河鼠的影子里。

要是他们去划船,河鼠总会说鼹鼠划得不对,比如拿桨的姿势错了;等把船停好了,河鼠又会检查缆绳,确保鼹鼠系对了绳子,还雷打不动地非要把绳子在柱子上再绕一圈。
要是迷路了,河鼠总能找到路,比如有一次在野树林,他把鼹鼠从暴风雪中解救了出来。还有一次,他们徒步走了很久,恰好路过鼹鼠的老宅子,离家多日的鼹鼠突然无比思念自己的家,一时百感交集、情难自禁,还不是一向能干的河鼠掌控大局,喊田鼠们买来了吃的喝的,安排大家度过了一个美妙的夜晚。

问题是,河鼠还真的是比鼹鼠能干。论划船,河鼠划得更好;论打绳结,河鼠会打更多的花样(他甚至会打四方结)而他也确确实实在照顾鼹鼠。可即便拥有了河鼠这般的友谊和善意,鼹鼠还是不满意。他宁愿河鼠不要总这么能干,能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去尝试,哪怕做错了也没关系。

这个开篇就看的我挺压抑,我们身边有这样的朋友,有这样的父母,你说不出他哪里不好,但就是感觉有他在自己就做不好一切,哪怕是自己最拿手的,也得不到认同得不到肯定,在他们眼里你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

——————

说回故事,鼹鼠想到已经很久没有见过蛤蟆了,想去看看发生了什么,结果发现蛤蟆庄园一片破败,而蛤蟆缩在一团破布中间,同庄园一起失去了颜色。

后来,鼹鼠河鼠和獾发现了一则心理医生的广告强烈建议蛤蟆去看。

心理医生是苍鹭,第一次见面,苍鹭问蛤蟆为何而来,蛤蟆不想面对,说:其实他不想来,但是朋友们觉得他必须得来,为了让朋友们开心,所以他来了。

“那么,谁是我的来访者?是你,还是他们?”苍鹭说“你看,你的朋友们想让我给你做咨询,以便减轻他们对你的担忧。你似乎也想得到帮助,为的是让他们高兴。所以依我看,你的那些朋友们才是我真正的来访者。”

是不是像遇到问题的我们,习惯性逃避,好像把问题推到别人身上就于我无关

就像“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这件事,很多父母以为是孩子问题,却不知道问题多数在自己身上

所以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不妨问清楚自己,究竟为何而来,谁才是需要解决问题的那个人

————————

原本是看童话而来,可是随着蛤蟆一次次的约谈,渐渐不由自主代入了自己。

蛤蟆先生家很富有,他的外祖父开了一家规模挺大的酒厂,在蛤蟆先生很小的时候,就把他抱到酒厂向工人和他宣布,酒厂未来一定是属于蛤蟆先生的,而蛤蟆先生对酒厂的态度却不怎么好,热气腾腾的烟雾让他只想逃,而且一想到未来要在这里工作,他就觉得难受。

蛤蟆父母对他严厉非常,准确的说是他的父亲很严厉,而他的母亲过于懦弱,蛤蟆印象中母亲少有的几次拥抱和温暖,都因为父亲的发现而被打断,那时母亲总是安慰他:你要好好听父亲的话,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一旦父亲看他有什么不顺眼或者不顺心的就开始惩罚他对他冷战,如果蛤蟆不先道歉,他的父亲不会主动理他,这就形成了后来不管有没有错,蛤蟆开口之前总会很歉意的说:不好意思,对不起。

苍鹭先生分析说:蛤蟆现在的为人处事全部都是小时候跟父母相处形成的一种求生的欲望

“想象在一个很小的星球上只住着三个人:你和其他两个人。那两个人的身高比你高一倍还多,所有的事情你都得完完全全依赖他们,不光是吃喝,你的情感需求都得靠他们来满足。他们通常都对你很好,你也用爱来回应他们。但有些时候,他们会对你生气,这让你感到害怕和不快。他们是那么的高大有力,所以你感到很无助。你怎么看这个故事?”

你能拥有怎样的父母,就像买彩票一样,得看走不走运。

所以小婴儿们会根据父母对待他们的状态,来调整他的行为准则,来对应他所处的初始状态,幸运的话,他们就能用余下足够的精力来享受生活。简单的说,一切为了生存。由此发展出来的叫“儿童自我状态”,大多数成人会在遇到某些刺激,而回归这个状态,比如讨好型人格。

这一部分看的我挺难受,我停了好几天才有勇气继续往下看。

————————

接下来,苍鹭又带蛤蟆先生认识了“父母自我状态”,这一部分来自老獾,老獾作为蛤蟆的父辈,曾接受过蛤蟆父亲的嘱托:蛤蟆,他是个好孩子,可生性轻浮善变!

不知道是因为父亲的嘱托还是老獾自己对他有什么看法,蛤蟆每次看到他,总是会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挨一顿训斥。

比如蛤蟆庄园被黄鼠狼占领,蛤蟆奋力想夺回,结果不敌,好不容易九死一生的回来,先是被河鼠一顿奚落,然后獾来了,不出意外的一通指责,最后说:“蛤蟆,你这讨人厌的坏东西,你不觉得害臊吗?想想你犯的事儿,你父亲要是活着会怎么说你!“这句话让蛤蟆直接难过的哭了出来

獾给他的感觉像他父亲,因为獾始终处于“父母自我状态”中。

当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他们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人,因此对我们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这些价值观来自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所以我们要始终记得:我们绝不是父母的翻版。虽然父母对我们影响极大,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父亲或母亲的复制品,而是独立的个体。

几乎每个人都有处于“父母状态”的时候,但蛤蟆感觉自己好像没有。于是苍鹭把“父母状态”形容成法官,这个法官一直在审判和定罪。换到蛤蟆身上,究竟谁在定蛤蟆的罪呢?

蛤蟆仔细想了想,发现是自己。一直以来都是自己给自己定罪,然后认罪,认罚,悔改……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蛤蟆想停止这种审批,最有效的办法是学会爱自己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蛤蟆终于感觉自己的状态,不像父母也不像孩子,苍鹭告诉他,他终于发现了第三种状态“成人自我状态”这是一个很好的状态,苍鹭对他的改变表示了赞赏。而父母、成人、儿童这三个状态三位一体代表了人格的结构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
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

故事的最后是一个美好的happy ending 虽然整个故事是在讲蛤蟆的心理故事,但总感觉每个人都变了

两只鼠儿好朋友,选择了分开。

鼹鼠准备和朋友在老家的鼹鼠幽居开了一家餐馆,虽然河鼠还是不放心,但也没有阻止鼹鼠,因为他也有他的选择。

河鼠准备南下,从河岸去到海岸,看看更大的世界,也打算和朋友一起经营书店,还打算把他们几个的故事写成书

那个令蛤蟆害怕的老獾依旧致力于为人民服务,并当上了议员

而蛤蟆先生也准备去“大世界”做房产生意,并卖掉了体量庞大的蛤蟆庄园给几个企业家,他们打算将庄园改成一所学校。

苍鹭先生也从和蛤蟆的几次见面中获得了成长……

——————

故事是个好故事,精彩的部分很多,只是写的不好,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微信读书搜索《蛤蟆先生去看医生》,希望你们能有更多收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wyhx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