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科举对中国人的荼毒,比秦始皇焚书坑儒更甚?《科举史》里有答案

科举对中国人的荼毒,比秦始皇焚书坑儒更甚?《科举史》里有答案

作者: 等一个奇迹 | 来源:发表于2020-09-01 18:39 被阅读0次

赶考的宁采臣,中举的范进,《知否》无法参加科考的顾二叔,《清平乐》中“落第状元”欧阳修,很多以古代中国为背景的影视剧里都有着关于科举的影子。

要想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教育的发展,首先就要先了解中国的科举制度,中国的科举制度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日本知名史学家宫崎市定的《科举史》这本书里,有着详细的答案。

读罢这本书,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其中有几个很有趣的点,在这里先分享给大家。

1、科举考的都是学识吗?科举真的是最公平的竞争手段?

清朝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广东省学道周进举办院试时,见一名面黄肌瘦、胡须花白的老童生走进来,当这名老童生来交卷时,而名册上却写着30岁。

学道问:“你可是范进?”

“小人正是范进。”

“年岁几何?”

“名册上虽然写着30岁,其实已经54了。”

“考过几次试了?”

“20岁开始,至今已经考了20多回了。”

“为何没有合格?”

“文章拙劣,以至屡屡落第。”

“不必过谦,你且出去,待本道细细看来。”

范进出去后,学道周进等了一会儿没人交卷,然后就拿出范进的答卷来看,心想:“虽然很可怜,但确实不行啊,难怪一直考不上。”又等了一会儿还是没人再来交卷,百无聊赖的周进又拿起范进的卷子细看,希望能找到一些亮点。再三品读之后,周进终于发现了范进的文章中有趣的地方,最后还不由得赞叹:“这真是一篇好文章!我读前两遍无法发现其中的奥妙,读到第三遍才发现这是天地间的至文,真是一字千金!可怜啊,这世上的糊涂考官至今辜负了多少英才!”

如此看来科举,有时候考的并不完全是学识,有时候反而是靠运气。尤其是清朝中期,天下太平、文化发达的中国,无数希望入仕的学子纷纷涌进了科举考场,考生过多,给考官阅卷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考官往往看几十份考卷就厌倦了,阅卷就慢慢的带有着个人主观色彩,看心情给分数,造成了实力者落榜、才疏学浅者却中举的情况,甚至出现了“科场不论文”谚语。

实际上,中国从科举出现到科举中止的1000多年时间里,其中还有着很多不公平的现象。尽管为了防止作弊,每场考试都是层层把关,相比于我们现代的考试,古人对作弊的防止严格到匪夷所思的地步,却仍然难以杜绝作弊者,作弊者的手段也是层出不穷,尤其是贿赂考官,而在某些朝代买官卖官都成了明目张胆的“合法”行为。

2、科举究竟考什么?文人举子的社会地位如何?

魏晋南北朝开始实行的九品官人法,可以说给平民开启入仕大门的开端,只是,九品官人法原本确实是以打破封建贵族制度,从民间选拔人才的理想出发点的制度,但是由于选举的权力仍然掌握在贵族手中,所以寒门学子仍旧很难通过这个制度走向朝堂,所以科举也就应运而生。

《山堂考索续集》中说:

故科目兆于汉,兴于隋,著于唐,而备于宋朝。

这是说,科举制度源于汉,兴于隋,盛于唐,成于宋。

所谓科举,就是分科考试,也就是考试的内容分很多科目。

肇始于西汉的科举,考试科目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孝廉、明经、有道、茂才等科目,而孝廉科目到东汉时期大为盛行。明经科目也分为很多种,不同种类的登科难度也不同,最难的是五经,其次是三经、三传和三礼,再次是二经,最后就是学究一经。明经科目,可以说是入仕的捷径,尤其是学究一经,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听到有人对先生的蔑称为“老学究”,大概就是因为学究一经不过是最容易的入仕途径,因而被人轻视吧。

我们听说最多的“进士”一词,其实也是科举中的一个科目,进士科考的内容是诗赋,到了宋朝的科举改革,又增加了策论、经义等内容,进士科属于最难的科目,因此登科的学子身份也是最尊贵的。进士,一开始泛指的是所有参加进士科目考试的学生,后来又单指登科的人。到宋太祖赵匡胤提出“殿试”,进士必须要经过天子钦点。“殿试”之后,进士们都成为了天子门生,这也是天子集权制度的一个表现。进士们,也成为大臣包括天子争相“拉拢”的对象。然而,尽管进士们的身份尊贵,门阀子弟却还是对他们很不屑,认为他们是暴发户,可见古代的门户观念很是根深蒂固。

科举制度和九品官人法的初衷是一致的,历代君王都想要改变封建遗风,制衡贵族权势,建立中央集权的制度,而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这个目的。

中国的科举主要分为文科举,武科举。武举是在武则天时期设立。到了清朝,由于满汉存在语言交流障碍,朝廷需要大量的翻译官员,因此又出现翻译科举。

《科举史》这本书中对科举的历史沿革有着详细的讲述,同时又以清代科举为例,讲述了乡试、会试、院试、殿试的各个程序环节,官员的任用,以及科举制度崩溃的始终。可以说宫崎市定这本《科举史》,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分析的很全面。

3、藩镇势力的强大与科举的关系

我们形容现在的高考,考上了好大学就实现了鲤鱼跃龙门,然而现在的社会,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古代相比,已经超越的不是一个台阶了,能考上的学子很多,反而落榜的很少。

同时,如今现代的社会,出人头地的手段有很多,落榜的学子也有很多出路可以选择。而对古代的学子们来说,科举可能就是他们跨越阶层、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希望,所以一旦落第,希望破灭,那打击也是不言而喻的。

进士及第的概率大概是1%,科举落第者遍地都是,很多人一考再考,还是连续失败,陷入“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的状态,很多人开始自暴自弃。其中有很多落第者对中央的晋升道路感到绝望,唯有寻找其他去处。很多地方藩镇都愿意出钱养幕僚,于是落第学子们都纷纷投奔藩镇。

这些在中央的科举制度中撞过墙的人,一般都很愤青,对朝廷充满不满,当他们参与到藩镇的内政中,藩镇实力强大起来,将会出现的问题可想而知。

唐亡后,进入五代乱世,后梁太祖朱全忠是盗贼出身,特别憎恨文人,在他还没撺掇唐朝天下时,就曾经从朝廷抓捕过30多人,全部沉入黄河。而此事的献议者就是科举落第者李振,理由是这些名士以清流自我标榜,那就把他们投进黄河的浊流里去喝泥水吧!

可见,一旦落第者的心理扭曲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结束语

吴敬梓笔下的范进,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无疑都是科举的受害者,中国人对科举的评价大都是负面的,然而科举真的有错吗?真正的科举究竟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明太祖竟然这样评价科举——“其心术有过于秦始皇焚书坑儒”?

我们对科举的认识还是太模糊,通过宫崎市定这本《科举史》,也许能让我们拨开迷雾,看到中国古代科举真实的面目。这本书的历史参考价值很高,值得我们来学习,来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

相关文章

  • 科举对中国人的荼毒,比秦始皇焚书坑儒更甚?《科举史》里有答案

    赶考的宁采臣,中举的范进,《知否》无法参加科考的顾二叔,《清平乐》中“落第状元”欧阳修,很多以古代中国为背景的影视...

  • 《科举史》~(1)

    这是一本讲科举历史的书。 “考试制度积重难返则采用内部报告制度,内部报告制度积重难返又复活考试制度。” ...

  • 2018-06-26

    科举制解决了古代中国人才选拔三个难题: 怎么找,怎么选,怎么比。科举,虽然形式单一,思想空洞,但它确实是在当...

  • 读后感

    自唐已降, 中国人一直做着“科举之梦” , 朝廷希求通过科举选拔人才, 经纶济世;中国的科举制度自隋代创立唐代确立...

  • 【原创】清代殿试鼎甲之状元、榜眼、探花出何处?

    作者:史遇春 一、先从科举考试说起。 说到科举考试,需要澄清两个差异。 (一)科举考试与大学升进考试的差异 后人喜...

  • 科举制对日本的影响

    今天更文讲一讲科举制吧。 古代日本的遣唐使想来也是路人皆知,那么古代日本对中国的学习,有科举制吗? 答案是有的,但...

  • 明朝是怎样进行高考的

    今有高考,古有科举,同为人生中重要的考试,古代科举可比现在高考要严苛多了。明朝的科举相比较以前,更为...

  • 2023年1月17日读书笔记

    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2203小时,第2134日 阅读《晚期帝制中国的科举文化史》 科举体制中宋学(道学)和汉学(朴...

  • 古代“高考”——科举考试,选拔状元先看颜值!

    高考是中国人一生中的一件大事。那么我们就来谈谈古代“高考”——科举考试里一个有趣的现象:科举考试录取要看颜值(容貌...

  • 每日一练1月16

    1.科举制度中的殿试录取者成为()。1.【答案】C。解析: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科举对中国人的荼毒,比秦始皇焚书坑儒更甚?《科举史》里有答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xbp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