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档的三部电影可谓口碑都爆燃,《攀登者》作为其中之一,以我国1960年和1975年征服珠穆朗玛峰的事迹为原型,再现了当年为旗帜而战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在自己观念里面只知道珠峰是世界最高峰,有一部分位于我国境内,每年有很多人都去挑战,遇难的也不少,但是对于其他的关于珠峰更多的信息自己是一片空白。
例如:人类挑战它的历史、谁第一个登上峰顶、攀登路线、窗口期、登顶一次需要多少时间等等。为了更好地叙述影片中事迹,我们有必要对攀登珠峰进行一次外科式手术的剖析,这样更能让我们明白影片中叙述的事迹在当年是多么可歌可泣。
01 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藏语意思“大地之母”,珠峰很受藏民朋友的尊敬。珠峰高度8844.43米,海拔为世界第一高峰。1975年7月23日,由我国精确测得。峰顶位于中国与尼泊尔的边界,南坡位于尼泊尔萨加玛塔专区,北坡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定日县。
珠穆朗玛峰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威武雄壮昂首天外,地形极端险峻,环境非常复杂。雪线高度:北坡为5800~6200米,南坡为5500~6100米。
02 气候条件
珠穆朗玛峰,峰高势伟,地理环境独特,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山上一些地方常年积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到处可见。峰顶空气稀薄,空气的含氧量只有东部平原地区的四分之一,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
03 登顶时间
珠峰由于气候环境复杂多变,每年适合登顶的时间为4月和5月,要最终登顶,需要选择在条件苛刻的窗口期(所谓的窗口期,就是天气比较好,比较利于登顶),而从准备的大本营出发,到达峰顶,一般需要3-5天。
04 人类攀登历史
1841年,印度总监督官乔治·埃弗里斯特爵士记录下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
1853年,珠峰被勘测为世界最高峰,海拔为8840米。
攀登记录从有记录的资料可以看出,从1921年~1953年,不断有人挑战登顶,但是都以失败告终,直到1953年,人类才首次登顶成功。1960年中国登顶成功,但是由于摄像机遗失,未能留下影像资料,不被国际所承认,于是才有了1975的二次登顶故事。我们的《攀登者》影片就是讲述的这两次登顶故事。
05 攀登路线
主要登山路线为两条,一条是由尼泊尔出发,沿南坡登山,一条是由中国西藏出发,沿北坡登山。(据说到目前,已经发现多条路线可以登顶)。那我们来看看这两条登山路线大致情况,先看从尼泊尔出发的南坡路线。
南坡登顶路线图(图片来源于网络)南坡登顶大致路线是从尼泊尔的加德满出发,乘坐飞机Lukla(2823m),然后再徒步六七天达到山脚总部营(也可以直接乘飞机从加德满到达山脚总部营)。
从山脚总部营准备好后,在登顶途中一般需要四次扎营(我原来以为直接一次攀登上去的),大致如图所示。
南坡说完了,再来看看北坡。
北坡登顶路线图(图片来源于网络)App北坡从我国西藏的拉萨出发,坐车到日喀则,再到定日,再到大本营。大本营修整后大致经过渡营地、前进营地,然后还有三处营地后登顶。影片中讲述的两次故事,都是从北坡登顶的。
现在对珠峰攀登的基本信息梳理好了,我们再来看看影片有哪些值得我们品味的。
影片中,1960年方五洲、曲松林和杰布三人登顶珠峰成功。全国人民以他们为骄傲,人民日报大量播报了他们的英雄事迹。
但是由于在攀登途中方五洲为救曲松林而无奈放弃了唯一的摄像机,导致他们的登顶没有影像记录,不被世界所公认,于是全国人民开始怀疑他们是否登顶成功。后来方五洲被下放去做了锅炉工人,曲松林回了原登山队训练场(珠峰脚下),杰布回去牧羊了。
纵观整个影片均是以登山事迹来开展,但是个人认为有三条主要情感线:
第一条:曲松林十五年无法发泄的抑郁怨气;
第二条:方五洲和徐缨爱而不成的爱情;
第三条:为珠峰顶上立旗而战的决心。
第一条情感线:曲松林十五年无法发泄的抑郁怨气
本来1960年登顶是一曲英雄的凯歌,但就是因为方五洲救曲松林放弃了摄像机,导致了这曲凯歌中,满是怀疑和讽刺(学生上课质疑方五洲他们是否登顶成功,用石头砸烂方五洲锅炉房的玻璃窗)。
而这其中最抑郁的当属曲松林了,因为救他而放弃了摄像机,相当于是他造成了这一后果。但是我们注意有个情节,就是在峰顶最近的第二台阶,当时是他们三人搭人梯才登上去的(而曲松林还因为脱了鞋子才不打滑,冰冻造成了后来截肢了半只脚掌),那么如果曲松林提前遇难了,剩下两人很可能也登不上峰顶,当然这只是假设。那么其实从人性来说,曲松林会把这一后果全部往身上揽。
关于这一点从3处可以看出:
01 不理解方五洲,质疑他当年为何不保摄像机而要救自己,十多年都放不下;
02 他在珠峰13年(1973年登山队就过去准备了)生活,记录了13年的气象资料,能够倒背如流,可见情感压抑至深;
03 当知道李国梁是专门为摄像而来时,对李国梁是格外看重和在乎(因为李国梁能弥补他十多年的遗憾)。
那么他既然这么想放下这个包袱,当看到登顶计划重启,看到李国梁的到来,他才看到了希望。
影片中1975年的登顶共进行了三次。第一次由于天气变化太快,由于风暴和雪崩等极端恶劣天气,导致第一次登顶失败,而方五洲还受伤了。
这时候李国梁申请当队长,第二次登顶,方五洲不同意,认为他们太年轻,不能完成任务,但是曲松林同意。其实此处不管从任何角度分析,曲松林都是有赌气的成分。好吧,既然曲松林是副总指挥,那还是得听他的,那就登呗。(就个人来说,看到此处我是认为李国梁会遭遇非常困难事件,但是还是会登顶成功,这里我的预计想法是年轻一代的力量终将承担起老一辈的重任,并且能完成,因为李国梁说:你们这代人,总能能在最艰难的时刻扛起国家的使命,为什么我们不能?)
到第二台阶搭梯子之前,都还是比较顺利的,但是就在搭建梯子的时候,由于队友的一个意外,造成了他跌落悬崖,在他跌落前最后一刻,他选择了割断绳子放弃自己,将摄像机扔给队友。李国梁死后,曲松林悲痛万分,亲自将他的遗体拉回,在看到方五洲那一刻失声痛哭,说他错了。这一刻,他感受到了释怀,对15年来自己对方五洲的释怀,也同自己和解了。
我认为李国梁的死一是让曲松林释怀,二是他是替方五洲死的。因为在曲松林、方五洲和杰布喝酒的时候,曲问了方一个问题:如果让你选择摄像机还是自己的生命,你会怎么选择?方五洲的回答是:我就算拼了命也会保护摄像机。那么由于方五洲受伤了,没法带领第二次登山,所以这一次有李国梁去了,李国梁在死前代替方五洲做出了选择,同时也表示是替方五洲而死。
那么曲松林的情感线到此处基本结束了,个人认为他事影片中性格最丰富的,情感最强烈,矛盾冲突最大的存在。
第二条情感线:方五洲和徐缨爱而不成的爱情
最开始的旁白是徐缨的,想必也是故事的女主角了。在方五洲被下放锅炉房的时间期,徐缨去苏联留学,专攻气象学,当徐缨返回国内时,正是国家重新决定再次登顶计划开始之时,徐缨作为气象专家也来到了训练营。
这两人的爱情就是我国那个年代爱情的经典代表,一切含蓄而美,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徐缨能学气象学,一方面是为国效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追随方五洲的脚步。从学校追到锅炉房,又从锅炉房追到了训练大本营,最后一次登山中,又追到了北坳(大约海拔7000m左右)。
方五洲期初对于情感的懦弱,让开始徐缨的炽热情感得不到回应。然后到了大本营之后,徐缨又对方五洲的情感表示冷漠,直到一次方五洲为了救徐缨,用后背扛住了倒下的冰柱。他们的情感才再一次走在平行线上,然后方五洲以为没有机会再登顶了,但是徐缨告诉根据气象数据显示,还有一次短暂的窗口期可以登顶,方五洲激动地抱起了徐缨。
最后一次是徐缨硬要追到北坳告诉处于第二台阶的方五洲,现在峰顶风力至少为十级,不适宜登顶。而她由于没有经过专门训练,体质承受不住海拔反应,加上带病,最后通话后病逝在北坳。
在他们最后的通话中,以珠峰为证,北坳为地,承载了他们这段十多年的情感归属。
第三条情感线:为珠峰顶上立旗而战的决心
1960年登顶不被承受的阴影,压在了全国人民的心里,一直拨不开这朵阴云。为了一口气,为了五星红旗能飘扬在珠峰峰顶,国家决定再次登顶。
整部影片最高的情感应该是全国人民想在珠峰顶上看到五星红旗的愿望了,影片所有的情感和矛盾冲突,也是为了这个目标而呈现的。从全国各地各个行业选拔精英,历时两年多的专门训练和准备,强大的后援支撑,无一不展现国家力量。
影片收尾时方五洲在峰顶找出了影片开始时他们埋在峰顶的五星红旗,既证明了他们曾经登顶过,也是对这十五年来的一个交代,整个登顶情感和国家情感,在五星红旗在珠峰顶上飘扬那一刻,全部得到释放和升华。
影片还有一个地方不得不说,那就是第二台阶处(海拔为8700m)。曲松林在此处零下几十度环境下,赤脚搭人梯,导致了截断半只脚掌;李国梁在此处因为意外事故而坠崖身亡;
最后方五洲刚要搭梯子登上此处时候,徐缨出现了,让他等待风暴过去再登顶,而此时此地正好连接在北坳病逝的徐缨。此处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凉之地。
那么1975年中国登上队在此处搭建的“中国梯”,在其后的33年时间里,为全世界成百上千的登顶者提供了便利,这也算是对这个悲凉之地的一个交代了。
第二台阶(海拔8700m)的“中国梯”
《攀登者》以历史故事为原型,向我们展示了当年在那种艰苦环境下,我国登山队员们的大无畏付出。影片情感真挚,情节丰满,其中多条情感线交叉其中,多而不杂,导演对情感以及观众的情绪把控还是比较到位,观看过程几乎全程泪点带着走。情感虽然事被压着的,但是都是感动而不是悲凉之情。
感谢珠峰,感谢曾经的登顶,感谢这一场邂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