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献给今天的“世界读书日”

献给今天的“世界读书日”

作者: 上善若水山西太原 | 来源:发表于2022-04-23 00:00 被阅读0次

    仅以本篇文字献给今天的亦即第二十七个“世界读书日”。

    读书不可以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其宽度,密度以及柔韧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其终点。以素常话说就是,这一辈子里,你读的书越多,品尝到的生活滋味酒越丰富,越有味道和感慨。

    “读书,我终身的,也是最大的爱好。”面对第27个世界读书日,习近平总书记如此说,并与眼前的青少年分享他的读书故事。正所谓:不负韶华梦,读书正当时!一起感悟读书之美。

    所以,普天之下应该有一个“世界读书日”。

    打很小的时候,笔者就喜欢上了阅读。——或曰:你就在这自己吹牛吧。——笔者呢还真不是自夸自,而是因了有一个当了一辈子教书先生的祖父。打记事起,祖父祖母的屋里有一个很大的墙柜,充实其中最多的自然就是书了,密密匝匝,层层叠叠,此外还有些杂七杂八的小物件,像文房四宝,笔筒纸夹字帖一类。彼时的幼儿没什么玩具,故而一到祖父祖母屋就翻书柜,翻腾来翻腾去。一回又一回,乃至于一不点年纪连繁体字都认了不少。再后来妹妹降生后,已然五岁的笔者干脆与祖父母住了同屋,那满满一墙柜的书那就更屈枉了:这那里是阅读,简直是玩弄和欺辱。

    后来想想,接触的这些老字老书基本都属于文史类吧,这甭问也是祖父母过世若干年后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全国重新回复高考时,笔者报之以文科中文系的的原因。当然了,也是一座三千人口的大村落里本年度(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唯一被录取的考生。

    上中小学时笔者几乎就是所有老师不约而同最喜欢的学生——呵呵,别误会,尤其是语文老师,如果要在黑板上抄录什么给学生的话,则基本交由笔者来完成。说实话,笔者出手的粉笔字比好些老师所写还要好。

    上大学前从未离开过生养了自己的那一片乡村土地,乃至于在报考大学时觉得其时的山西大学大致就属于仅词语北大清华交大复旦的大学了吧,于是便以高分选择了山西大学。

    山西大学创办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是我国创办最早的三所国立大学之一,最初称山西大学堂,设中学专斋和西学专斋,由英国人李提摩太和山西巡抚岑春煊共同创办。民国初改名为山西大学校,1918年确定为国立山西大学,1931年改名为山西大学。因了老资历,故而山西大学在上一辈人的心目中算有些声望吧,这就是笔者以高分数最终落脚山西大学的主要缘故。

    四年大学匆匆而去,毕业时已然有考研什么的,只熬不住了,因家里已然穷得叮当响了,须赶快挣钱回补那些窟窿了。彼时的大学生是包分配的,于是到了本省的一家专科学校教语文。

    接下来呢,似乎再一扭头,三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便成了一段个人历史。教出的学生有多大出息,自然也不敢自夸,但有将近三十本学生毕业后全班同学通讯录,皆由学生自愿赠送。

    当了三四十年的老师真不敢说取得了多大成就,得到了多高评价(得到过一些教学成绩出色的表彰);这么说吧,至少是从未误过一节课,上课时从未跟学生发生过任何不愉快,也从未收到过学生对本科(语文)的不好评价。

    此外在中小学乃至于大学,学校的教务处都倾向于让语文老师兼任班主任——全国大概都如此吧——笔者呢同样也是有着跟教龄差不多齐平的班主任时间,同样也从未跟自己麾下的学生发生过点滴不快。

    寒暑假回到父母所在的村子,由于当初考大学有些知名度,那些邻居街坊和同村人回屁颠颠跑过来要求给其新增添的家庭成员取个好名儿,几十年来大概有一百回以上吧。此外还很多次受邀给分家的兄弟起草过《分家养老协定》,给过大寿的人家以儿子的口吻写过《祝寿词》,代替孝子写《祭父(母)词》,给新落成的房屋脊梁上题词.......

    呵呵,不知道这算不算自个人由读书带来的一点能耐和本事。

    读书是探寻真理的重要路径。朱熹有言:“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经过历史积淀而流传下来的经典,往往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蕴含着丰厚的人生哲理和人文内涵,对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塑造品德、净化心灵等大有裨益。正因如此,养成读书的习惯,坚持阅读经典、品味好书,好似在心中长燃一盏明灯,能指引人们感悟人生、贴近真理、豁然开朗,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有益于开阔眼界、提升格局;最是书香能致远,书海中深蕴着灼热的理想信仰、炽烈的家国情怀。翻阅《论语》《孟子》《礼记》等国学经典,感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博大精深;细览《史记》《资治通鉴》等古代典籍,获得“可以知兴替”的历史镜鉴;走进《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的文学情境,点燃拼搏奉献的生命烈火……书是桥梁,让人思接千里;书是翅膀,让人心游万仞。含英咀华,浸润书香,精神面貌也会透着文化的气息,闪耀不一样的气质。

    宋人苏东坡曾经说一句很有名的话:“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意思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

    近人曾国藩在一封家书中,谈到他的四弟拟入京读较好的学校时说:“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有些人在要读书的时候,在书台前装腔作势,埋怨说他们读不下去,因为房间太冷,板凳太硬,或光线太强。也有些作家埋怨说他们写不出东西来,因为蚊子太多,稿纸发光,或马路上的声响太嘈杂。

    宋代大学者欧阳修说他的好文章都在“三上”得之,即枕上,马上,和厕上。有一个清代的著名学者顾千里据说在夏天有“裸体读经”的习惯。在另一方面,一个人不好读书,那么,一年四季都有不读书的正当理由:“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待到来年。”

    笔者呢一介普普通通的男性,自然远远达不到”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境界,应该只比大部分人多读了几本书而已。相对说来,笔者更喜欢咱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文学,对外国佬的那些洋式思维则相对淡然了许多........

    (本篇小文原本并不在写作计划内,只冷不丁看见了“世界读书日“,连内心也肃然起敬,随意撂过颇觉过意不去;遂有本文。时间仓促,文字表述免不了有些仓促和不妥的地方,盼望指教和评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献给今天的“世界读书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xcwe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