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轻松搞笑的综艺类节目抢占收视率的今天,有一类“安安静静”的节目,一经播出,就好评如潮。
先是《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而最近播出了两期的《朗读者》,更是获得了豆瓣9.2分的超高评价。
这档节目,对于看惯了不安与浮躁的观众来说,是难得一遇的清凉沉静之作。
2
在节目的宣传介绍中,制片人兼主持人董卿,向观众款款道来节目的初衷:
“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
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这就是我们的《朗读者》。”
“人”+“文字”,呈现了一段深情朗读,和朗读背后的动人故事。
而董卿优雅知性、落落大方的主持人形象,无疑是《朗读者》的一面金字招牌。使它虽然晚于《见字如面》问世,但却赢得了更好的口碑。
3
每一期都有不同的主题,每个主题都邀请有分量、有涵养、有经历的嘉宾诵读。
第一期的主题是“遇见”。
濮存昕身着一袭中式套装站在台上,手里捧着老舍的著作《宗月大师》。他用浑厚有力、掷地有声的嗓音,娓娓道来老舍童年时与文字“遇见”的故事。
张梓琳靠在椅背上,微笑着,将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念给1岁的女儿听——
“愿你慢慢长大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
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第二期的主题是“陪伴”。
童话大王郑渊洁,回忆儿时上学“被开除”的经历,感谢父亲郑洪升给自己不离不弃的“陪伴”。并与父亲共同朗诵《父与子》。
他回忆写作之初,父子之间的一段对话:
“当时他问我可以把《童话大王》月刊写多少年?我说,只要你和我妈妈活着,我就一直把它写下去。
爸爸说,只要你一直写下去,我和你妈妈就一直活下去。”
而远在荧屏之外,朗读亭也悄然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在杭州,朗读亭火爆异常,需要排队。
在央视的镜头下,金婚奶奶王佩英,读了一封短短的情书。
这是相伴50年的丈夫在他们金婚纪念日那天,从重症监护室的病床上写来的。
不到百字的信,老爷爷让人把笔绑在手上,写了两个小时。
奶奶读着,眼眶红了,读者的心也被这份50年不渝的“陪伴”湿润了。
4
《朗读者》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意外之喜。
在奔波忙碌,喧嚣热闹的日子里,人们用娱乐至死的高调和张扬,填充着日渐空乏的内心。
忘记了上一次静下来阅读和思考,是什么时候;
忘记了上一次被感动,被触碰,是怎样的感觉……
《朗读者》的出现,像一股清泉,流过蒙灰的心田,将浮躁沉淀下去。
很欣赏董卿的功底,更佩服她的魄力。
逆着风,顶着潮流的压力,在大家都加大分贝,吸引注意力的浮华大环境中,坚持做一档降低音量,静下来、沉下去的节目。
可喜的是,观众的智慧没有辜负这档节目的用心。
5
《朗读者》的成功,也给我们带来了信心。
它让我们再次确信,阅读和思考,始终是人们观察世界、感悟生活、认识自己的最有力量的方式。
看似慢,看似不是捷径,但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回过头会发现,这条路才是最快的“捷径”。
看似平常,看似枯燥,但一点一滴地去体味,到最后会明白,真正记忆鲜活、永不褪色的,永远是内心被震撼、被碰触的那些瞬间。
感谢《朗读者》,让我们回忆起,阅读和思考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