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样想,就会怎样感受,你怎样感受就会怎样想,有的人想法先于情绪,有的人情绪先于想法是灵活的。当强迫的想法和情绪出现时,要做的首要事情就是只是如是的看待它们,不要试图抗拒它们,一抗拒,它们就会试图成倍的增加,在这个头脑里,没有减法和除法,只有加法和乘法,所以明白念头和情绪只是现有信息的循环,所以只是如是看待它,并与之保持一点距离,在与自己的生理过程和心理过程之间产生一点距离。爱不是一种关系,关系是另一回事,我们总是把爱与某人联系在一起,这不是关于某人,爱不是你所做的,爱是能成为的,如果你愿意,你可以成为爱,学会使自己的本性充满爱,不是因为别人或其他东西;如果只是成为爱,而不是爱某人,就会知晓爱的本质。
喜悦意味着你是自在的,意味着你变得更有生命力,而不是精神上一团糟,意味着生命已变得自在,如果你的喜悦、悲伤、快乐和痛苦都是取决于你周围的人和事,那么你在生命中变得喜悦的机会就会很渺茫,人类的体验都是从内在创造的。
头脑不运动,你能那样看吗?你能活在超越语言的感觉中而不是语言所建立起来的那种感觉中吗?如果你能,那你就会发现特别的东西,一种超越时间衡量的运动,一个没有夏天的春天。
首先,我们为什么批评?是为了了解?还是纯粹是在唠叨?如果我批评你,那是在了解你吗?了解来自评判吗?如果我想了解,如果我不只想要一种泛泛的了解,而是想深度了解你我关系的全部意义,我会开始批评你吗?还是我会觉察你我的关系,静静地观察它——不投射我的观点、批评、判断、认同或责备,而是静静地观察正在发生的一切?
“头脑和心灵要处于怎样的状态,才能获得对关系的了解?”
了解的过程是怎样的?我们怎样了解事物?你怎样了解你的孩子,如果你对自己的孩子感兴趣的话?你会观察,不是吗?你在他游戏时观察他,研究他各种情绪下的状态;你不会将你的观点投射在他身上。你不会说他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你会敏锐地观察,不是吗?然后,你也许就开始了解那个孩子了。如果你不停地批评,不断地灌输你自己的个性、你的特质、你的观点,为他做出各种应该不应该的决定,如此等等,显然你就在关系中制造了障碍。
接下来还有自我批评。对自己不满,批评自己、责备自己,或者为自己辩护——那能让你了解自己吗?如果我开始批评自己,不就限制了探究和了解的过程?自我反省——即一种自我批评的形式,那披露了自我吗?什么能让自我披露?不断地分析、恐惧、批评——显然那无助于披露。
不断地觉察自我,不带丝毫责备、丝毫认同,那才能披露自我,才能开始了解自我。必须有某种自发性;你不能一直分析它、规训它、塑造它。这种自发性对于了解是必要的。如果我只是限制、控制、指责,就阻断了思想和情感的活动,不是吗?只有在思想和情感的活动中,我才能有所发现——只是控制是不会有发现的。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之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最好的修行道场就是”红尘俗世“,最好的修行方式就是“红尘炼心”。
修行不是一种对现实问题的逃避,恰恰相反,每一个现实问题,都是我们修行的最佳入口,都是你的道场:
如果你创业的道路艰难险阻,创业就是你的道场;
如果你的爱人之间有隔阂,夫妻关系就是你的道场;
如果你的孩子沟通有问题,教育就是你的道场;
如果你的身体有了问题,生死存亡就是你的道场。
每一件烦恼是道场,每一次情绪是道场,每一次恐惧都是道场。
修行的道场就在你人生的每一个痛苦之处,在你每一次想冲动的时候,在你每一次急不可耐的时候。
千万不要试图跳过现实的各种问题,妄谈修行和各种高尚,那一定是空谈。工作的问题,婚姻的问题、教育的问题、生死的问题,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是我们的道场。
烦恼即菩提。哪里有烦恼,哪里就是我们修行的道场。
人要向内求,向外修。
所谓向内求,就是当我们有所求的时候,要明白在关键时刻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只有自己才能给自己答案,别人只能给自己一个指点或者启示,最终拯救自己的还是自己。”求人不如求己“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向外修,就是当我们想修行提升的时候,要借助他人才能修自己,而不是把自己关闭起来谁也不见,甚至跑到深山老林里躲着,红尘俗世就是最好的道场。
人生最重要的能力,是“开悟”。
如果一个人开悟了,那么所有的事情都迎刃而解,如果一个人执迷不悟,即便把所有的好机会/资源给他,他也接不住。
无论是孔孟、佛祖、老庄,还是瑜伽,上帝,它们存在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引导我们进入开悟的状态。
开悟的关键在于破除“我执”。绝大多数人一生都活在自己的短见和偏见里,只有在临终的那一刻才能觉醒,发现自己一辈子都活在自己的“认知牢笼”里,然而此时人生已经即将结束。
其实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世间那些真正的高手,都把人生/每一件事/每一个当下,当成一种修行。
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来渡我们的。
或痛苦或开心,或好人或坏人,都是只是我们修行的参照。
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与世隔绝,绝尘而去,而是为了一种人生的洒脱,因为你将拥有一种看穿事物的能力,能对世事和人心抽丝剥茧,一眼看穿人心,直达事物本质,于是你将看到最真实的世界。
这就是“开悟”了!
开悟之前,是“我在活着”,开悟之后,是“我看着我在活着”,它可以让我们从高维俯瞰自己,俯瞰众生。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能站在高维审视自己,让自己看着自己的各种“行动”,随时纠正自己,这是一种极其强大的能力,因为高维的你诞生了,所谓举头三尺有神灵,这个神灵就是那个高维的你。
从此我们就能从高维俯瞰自己,人生开始游刃有余。这就找到了自己的“魂”,可自照,亦可照人。
人生一旦开悟(得道),就看到了真相,就认清了人生本质,这种人的人生从此只能自己做主了,因为没有人再能给他们提供鸡汤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