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176337/a1df3d2170768023.jpg)
爱是一种本能,但高质量的爱,需要爱的双方永不停息的自我成长。对于母爱,又何尝不是呢?
今天下班路上,听了樊登老师解读的《母爱的羁绊》,这是一本讲述母女关系如何相处的书籍,说到了一个重新定义的词:自恋。一个把女儿视为自我生命状态的反映和延伸,对于女儿过分严苛和过度关注的妈妈,她要求孩子必须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在母爱的外衣下裹挟的却是自己的感受。听来真是不寒而栗。
忽然我就想起了很多年前读过的美国华裔作家伍绮诗的《无声告白》这本小说,竟然两本书之间互相注释和演绎的完美无瑕。故事发生在70年代美国的一个混血家庭里,有着东方血统的詹姆斯在哈佛大学认识了玛丽琳,尽管玛丽琳的母亲极力反对,但是他们还是很快相爱并结婚了。婚后,玛丽琳生下来三个混血孩子,在当时那个缺乏包容和多元化的社会,想要融入并排除种族歧视的环境并不容易,婚后的玛丽琳心中一直念念不忘自己年轻时的梦想-成为一名医生,但是一直为家庭孩子所牵绊,直到有一天在母亲遗物里找到自己应该去放手追求梦想的冲动,不声不响的离开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失踪了好几个月,直到重又回归家庭。这一场回归,是母亲她梦想的破灭,却又是她最爱的女儿莉迪亚的命运转折点。
7岁的莉迪亚有着母亲特有遗传给她的蓝色眼睛,母亲一度莫名其妙的失踪给她小小的心灵造成了不可预见的阴影,她害怕母亲再一次离开就偷偷烧掉了祖母的遗物-那个造成母亲不辞而别的理由,默默承受着本不属于这个年龄的成熟,她做出了自我牺牲,成为母亲的寄托,取悦母亲成为她梦想的影子。她走上一条不是自己的路,不喜欢而又充满艰难和痛苦。
在这里,一个自恋型的妈妈跃然纸上,她情感匮乏,关注的都是自己的感受,在女儿强颜欢笑的面前,有她自以为是的满足感。莉迪亚每年的生日礼物,她从来给的都只有一成不变的学习方面的书,书,还是书,从来没问过女儿是否喜欢。家里所有的心力都全部寄托在莉迪亚身上,女儿是整个家庭的宇宙中心,有着过分的爱,还有过分的要求,莉迪亚由最初的让母亲高兴而高兴,慢慢地变成了害怕,但无处逃离。长期压抑着痛苦和绝望直到哥哥内斯是唯一一个懂她也愿意听她倾诉的人,也要离开她去哈佛求学的时候,内心几乎是崩溃的,因为救命的最后一根稻草没了,于是就有了小说开头最触目惊心的一句话: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故事是一场关于母爱的相生相杀,也是一出无以言说的悲剧收场,谁都没有赢,谁都输的一败涂地,狼狈不堪。再次读完小说,我在沉重之余记起《母爱的羁绊》里说的告别母爱羁绊的四个步骤,是否可以让莉迪亚也效仿一下可好?会不会结局就不同呢?
亲爱的莉迪亚,听好了:
第一,你要告诉自己感受比外表更重要;
你的母亲她太看重孩子的成绩和表现,因为曾经您的祖母也是这样要求过她,在原生家庭里深深的伤害母亲没有反省过,她沉醉在借你之身来实现梦想时却没有真心关心过你的真实感受,你为她所做的牺牲和努力,是你想要的吗?如果不是,请清楚明白的告诉母亲,不要迟疑和纠结;
第二,你要逐步从母亲身边独立起来,让妈妈知道你清晰的承受底限,从力量和思想上摆脱对你 的控制;
第三,你要学会建立自己爱的体系,让妈妈这个自恋的习惯在你这儿终止。同样,等你有了女儿,你要学会关注自己的孩子品格,而不是她的成就;学会体谅她的情感,而不是告诉她该怎么做。有了爱的能力,那自恋魔咒就不会在你的身上循环反复下去了。
第四,在觉醒治疗的过程中,还是要与母亲和谐相处,学会对母亲说感谢,而不是说原谅,因为爱并没有错,错的只是方式和手段而已。
我也知道,莉迪亚只是小说里一个故事的主角,她和母亲玛丽琳都是被爱羁绊的可怜的母女俩。生活里,我们可能看到的更多是具有成就导向型的妈妈,在这个知识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演着类似的相生相杀,但爱不是取悦与被取悦,愿我们能走出困境,学会爱,继续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