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消费的死忠群体,即内容售卖的最佳客户,是脑残粉。脑残粉足够多,内容变现的市场就有规模、可持续。咱们熟知的,历史更悠久的,是演艺偶像明星市场上的脑残粉。比较能说明其价值的,如国产大烂片生态机制中,票房、偶像明星与脑残粉的深度粘连。
互联网+了,外包装各具特色的网红正在不断崛起(这里所说的网红涵盖大小各类挂V或不挂V的名人明星),而TA们最具特色的吸粉大法,也是同“传统”偶像明星相比更加直指人心的,是裹挟情绪和激发欲望。
在越来越专业化的运营下,大凡对社会情绪共振点施加拨弄挑逗的,声称精确供应“成功”秘方、寻宝图、联络图的,都不乏脑残粉。
传统的偶像明星吸粉固粉,有点像摇元宵,一疙瘩调制好的馅料,扔到粉里摇,颠簸翻覆中,逐渐地层层裹挟,这是个花工夫的功夫活儿;新的网际传播环境下的网红运作,更像点一堆火招蛾子,或用冷光灯诱飞虫,抓住对象生物体的趋光本性,声称位于火种与光明的供给侧,简单粗暴,立等可见效。
常常被声称情绪稳定的群众为什么如此轻巧地被裹挟进情绪高速转捩变幻的舆情氛围,民生多艰的社会环境中为什么焕发出那么多期待成功即刻降临的超强欲望,是另外一类大课题,探讨起来忒累。昨晚在中国五棵松喝汤时同朋友说起脑残粉为什么“多”,其实,脑残粉并不是一个固化的群体,辩证唯物主义的说法,具体问题具体脑残。比如我对深海鱼同志或有免疫力,但你说能带给我“小目标”,我可能就拜倒了。
那么所以,这一波内容变现有没有市场?
2017031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