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记得在什么书上看到的,说一老僧告诉乾隆皇帝,天下看似熙熙攘攘,其实只为两样一一为名来,为利往。老僧口中的“利”,不一定就单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利吧?或许也包罗了坑蒙抢骗拐。反正死无对证,也就自以为是了。但彼时的“名”,一定仍是“大也、成也、功也”(自【春秋·说题】),应该还没有包括三教九流无底线的狼藉声名。也许是还没有网络的便利,也许是还没有网络直播。
直至民国,名与利也仍然是有分别的,弘一法师的生平,便是个例证。
一个抛家弃舍的和尚,最终成为了一代大师,至今仍余热度,那可是穷尽一生,历尽坎坷的功名。而争江夺山的,皇帝,最终拥有了“一人临塞北,万里息边烽”(康熙语)的威风,也是历经长期乃至数代人的金戈铁马,沙场驰骋,由无数的白骨垒就。太子们因天生就蹭着皇帝老子的热度,则另当别论,这名这利,天下第一便捷的!
陶渊明有豪言壮语“不为五斗米折腰”,桃花源一躲,貌似不跟风蹭热,但并不表明他不想蹭晋安帝的热,自视清高也会“羡万物之得时”的,则因恃才不愿整冠束带去见一个乡里小人“郡遣督邮”,忿而辞官归隐,时局多变而已,实则也时官时隐。
比陶公有才的多了去,不乏匍伏皇帝脚下而成就功名的文人学士。如清朝大名鼎鼎的大学士张廷玉,或许也可说是沾上了皇威才得于大显身手吧。但沾不上皇威的怎么办?那就去蹭太子们的热度。历朝历代,皇子皇孙也是权倾朝野的,权可以造名造利造热度。于是围绕着太子们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章,很快就是热点,茶馆店里的“之乎者也”,岂能相提并论!孟姜女也幸好哭倒的是雄伟壮丽的长城,得以千古流传,倘或哭倒的是自家茅房,典故中还会有孟姜女吗?因而文人学士,江湖艺人,以及朝庭的失意官宦,都纷纷蹭着太子们的热度,太子党由此而产生,一时朋党云集于庙堂。虽然振振有词,有理想有主义……
一样一样的,皆为名来,皆为利往。太子们自是名人天成,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衣一帽,即便肚腩肥瘦,眼袋黄黑,都可成为热点,因有无数蹭着热度,口头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骚客,口舌如簧地代为发散以牵动天下,不足为怪。村野田壑蝗虫蔽日,挙挙乡里洪水滔天,才不屑才子佳人整冠束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