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政治实践与这部作品的关系。
柏拉图于公元前428年,出生在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据说他曾经想做一个诗人,尤其想要创作悲剧,但是在大约20岁的时候,遇到了苏格拉底。在和苏格拉底的交谈之后,认为自己之前追求的生活都是不值得过的,于是一把火烧掉了自己的诗作,跟随苏格拉底投身了哲学。
柏拉图小的时候,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那场伯罗奔尼撒战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雅典在战争中和战后经历了一连串的政体改变,在寡头制的少数人统治和民主制的大众统治之间频繁更替,柏拉图都历历在目。尤其是战争之后上台的“三十僭主”,这个所谓的“三十僭主”就是一个由斯巴达扶植起来的,由三十个人组成的小的统治集团。其实严格说来是“三十寡头”,但是因为他们的统治非常残暴,人们更愿意称他们为“三十僭主”。僭主,指的就是通过政变或其他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独裁者。柏拉图的舅舅和表兄都是“三十僭主”的成员,甚至是其中的核心成员。但是这个三十僭主的统治没有维持多久,很快就被民主派推翻了。
在民主制复辟的内战里面,柏拉图的舅舅和表兄最后都被民主派杀死。但是民主制的回归也没有给柏拉图带来什么美好的记忆,自己深爱的老师苏格拉底,就是被复辟之后的民主制、被雅典的同胞判处了死刑。这些血腥的经历和记忆,让柏拉图对现实政治感到极其失望,他曾痛心地说,“现在的这些城邦,无一例外,都统治得非常糟糕!”
苏格拉底的死对于柏拉图来讲是一生的痛,并且在哲学和政治两个方面都对柏拉图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在哲学方面,他一生都在探寻苏格拉底关心的那个问题:“什么是X?”也就是追问一个东西的本质是什么,并且发展出了“理念论”,也就是要表明,在我们身边这个可以感觉到的、流变的世界之中,不可能回答一个事物的本质是什么,我们需要超出这个世界,认识一个理念的世界,才能找到“什么是X”这个问题的答案。
苏格拉底的死也在政治方面深深影响着柏拉图,柏拉图要探索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最好的,尤其是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能够保证苏格拉底这样的好人不会遭到迫害。他得出的结论是:除非哲学与政治结合到一起,否则就没有可能扭转现实政治的悲惨境遇。也就是说,要么让追求智慧和真理的哲学家拥有政治权力,要么让实际拥有政治权力的统治者变成哲学家,也就是“哲人王”。这个哲学与政治权力的结合,不仅是柏拉图在《理想国》里给出的终极方案,也是柏拉图一生想要努力实现的政治抱负。
那么,柏拉图的主张有没有成功实施呢?据说在苏格拉底死后,28岁的柏拉图离开了雅典,在其他希腊城邦、意大利和埃及这些地方游历,在大约40岁的时候,他到了叙拉古。
叙拉古是今天西西里岛上最强大的城邦,当时由狄奥尼修斯一世统治。柏拉图访问叙拉古的时候,结识了狄奥尼修斯一世的小舅子,当时只有大约20岁的迪翁。柏拉图非常欣赏这个既聪慧又正直的年轻人,并且和他保持了一生的友谊。当时,柏拉图试图劝说狄奥尼修斯一世研究哲学,想把这个在位的统治者变成哲学家,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激怒了这位统治者,被他卖成了奴隶,要不是朋友出手相救,高价赎回,我们可能就失去了这个伟大的哲学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