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是中国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的大作,也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长篇小说,曾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陈先生的这部经典作品堪称中国当代小说六十年的巅峰之作,出版二十年风行不衰,任何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绕不开的著作。《白鹿原》的成书是一次重大的文学事件。《白鹿原》之于陈忠实的意义,彷如《红楼梦》之于曹雪芹。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了不起,它使我仰视、惊叹,因为它好读,因为它写出了真正的中国农村生活,它凝聚了中国几千年的民族魂,它记录了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记得读大学的时候我就读过这部小说,由小说改编的电影《白鹿原》上映以后,我在电影院里看到了画面版白鹿村的生活,电影拍得如何我暂时不说,看完电影我萌生了再次阅读这部大书的念头,想重温几年前被这部小说震撼的喜悦。
最近我又重温了一遍,感觉像是第一次认真领悟,又像是追忆一段尘封的往事,因为小说的内容差不多早都忘光了,再次阅读,有了新鲜的感受,眼前的文字幻化成的画面与电影的声光效果与我的个人记忆不断重合,使我产生了奇怪的阅读体验:感觉既重又轻。
说它重,不仅是因为这就是小说拿在手上的直接感受,一部《白鹿原》,厚厚的,像块板砖,五十多万字啊,不是开玩笑的,印成厚厚的一本,五六百页,没有一斤,也有八两,用眼睛一看就能感受到它的分量。这种比较直观的感受就是厚重。这种厚重,是形式上的,是物质的,是俗人面对它的第一反应,它能使人望而生畏,轻易不敢拿起来读。在已经出版的中国现当代小说中,这样字数的经典作品似乎不多。单看字数,《白鹿原》这部小说就使人呼吸困难。虽然它没法跟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那样的卷帙浩繁相比,但是它也有自己的波澜壮阔,如果说《追忆似水年华》是浩瀚深广的太平洋,那么《白鹿原》可以说就像长江黄河般奔腾不息,虽然不能说它是喜马拉雅山那样的世界之巅,但是它有华山那样的奇险陡峻和壮美。我向来特别痛恨写得太长的文章,读起来特别痛苦,所以《资治通鉴》一类的书我从来就没有去翻一翻的勇气,何况那写的还是文言文。可是《白鹿原》我还是坚持读完了,断断续续读了半个月,陈忠实写这部小说用了六年,我读完它用了十五天,我们都很了不起。呵呵。
我说它重,是指它的厚重,而它的厚重不光是形式上给人的印象,更是指它的内容,五十万字可以讲述一个长长的故事。《白鹿原》有史诗般的厚度与气概。它讲述的是一段特殊的民族史,其时间跨度之大,从清末到民国,一直讲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几乎囊括了中国近现代史中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革,这个时间跨度恰好也是小说主人公白嘉轩的一生。小说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浓墨重彩。陈忠实试图通过这部小说挖掘出中国农民几千年的生活状态和支撑中国人一代代繁衍生息的精神内涵,塑造中华民族的精致而光辉的魂魄。我认为他的努力是成功的,感人的,值得钦佩的。陈忠实对中国农村生活的观察与描写,对中国农民的把握,对中国文化的提炼与阐释,完美地体现在了这部小说中。我认为他的成就比莫言更大,《白鹿原》的文化意蕴和格调是《蛙》远远赶不上的。陈忠实把中国传统生活写活了,而且提供了一种样板,在此意义上,《白鹿原》是一座里程碑。如果想了解清末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段历史,我认为阅读《白鹿原》是一种不错的途径。
改编之后的电影比原著单薄多了,人物删减太多,许多重要人物都没有出场,如朱先生、冷先生、白灵、白孝武、鹿兆海,故事被切得七零八碎,于是就有了逊色之感。其实也不能太过强求编剧,张爱玲的一个短篇拉扯成一部两个半钟头的电影容易,往里头加料就行了,一部《白鹿原》若想在两个半钟头里把所有的故事讲完,难度就太大了。原著的内容十分庞杂,导演不得不对之加以取舍,这就像是要在一条河里舀几碗水,还要保持整条河的特色,电影故事的基本框架大致完整,但放弃的情节更多。电影故事的单薄同时也反证了原著的庞大厚重。据说电影前后总共拍了九年,成片有两百多分钟,未删减版是三百一十分钟,但是为了通过审查然后在全国公映,导演不得不再次进行删减,几乎删去了原电影的三分之一画面,因此我们看到的就更其单薄。我们有理由相信,最精彩的东西都被审查电影的那帮人剪掉了。中国的事情往往如此。
我说《白鹿原》这部小说重,还有一层意思是指它沉重。《白鹿原》是一部主题沉重的小说,它记录的是中国近现代一段十分惨痛的历史,中华民族苦难深重,小说人物的一生几乎都是悲剧。他们经历的大多是坎坷的一生,大起大落,在风云变幻的革命浪潮中身如浮萍。族长白嘉轩一世风光,娶过七房女人,可是人到中年却被土匪打断了腰杆,后半辈子只能拄着拐杖佝偻着腰像狗一样拖曳而行,儿子白孝文的堕落和宝贝女儿白灵的“走异路,逃异地”最后什么时候死的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对他是致命的打击,人世沧桑,礼崩乐坏,他只能眼睁睁看,伸手莫及。同宗同源的白鹿两姓族人斗争融合,命运纠葛缠绕在一起。白鹿两姓最具代表性的两个人物白嘉轩和鹿子霖斗了一辈子,这是中国式人际关系的最佳写照。鹿子霖一生干的那叫什么事啊,一心想着光宗耀祖,可是没有那个能力,所以只能成为享乐主义的信徒,追名逐利,吃吃喝喝,到处搞女人,偌大的家业守不住,最后给吓疯了,常常脱得一丝不挂满村乱跑,屎尿失禁,死的时候棉裤里屎尿结成黄蜡蜡的冰块。闹“农协”时戏楼上死了不少人,冷酷而残忍。田小娥更是几千年来中国妇女悲惨一生的沉痛缩影,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典型人物,背负着中国人几千年积压起来的对女性的偏见和辱骂。而作为新女性的代表,白灵有信仰,有追求,舍家为国闹革命,走在中国革命的最前沿,贡献了一切,却落得个被同志活埋的悲惨下场。鹿兆海,民族英雄,国军军官,正面人物,本来应该奔赴抗日最前线,马革裹尸,为国捐躯,留一世英名,不曾想却死在了“剿共”的路上,尸体运回白鹿村被当做抗日英雄风光大葬,非常讽刺,中国人的瞒与骗,传统文化的可悲可叹尽在于此。黑娃是个活泛的人物,搞过“农协”,跟过红军,被逼落草,当了土匪,然后接受国民政府招安当了保安团的炮营营长,关键时刻起义、杀共党叛徒,为革命立了大功,却被阴毒的白孝文抢去了功劳,还被白孝文反咬一口设计诬陷,在百口莫辩的冤屈中挨了枪子儿。陈忠实有史家风范,记录历史努力做到不偏不倚,不避嫌,不溢美,老实写出了中国革命中出现的错误和混乱。《白鹿原》有批判的意义,直面揭露了那一段历史中的黑暗面,这是它显得沉重的主要原因。
既是如此厚重沉重的一部小说,为什么我又觉得它轻呢?
它的轻,一是在于它使人轻松,小说里有很多轻松幽默的桥段。例如描写白灵小时候调皮捣蛋,读来令人捧腹,再比如乌鸦兵的“射鸡”表演。白赵氏干涉孝文性事、训斥孙媳妇那一段那真叫精彩,人老昏聩,说话不避粗俗,为了劝阻十六岁的白孝文注意身体不要贪恋床笫之欢,她竟然威胁孙媳妇管好自己,否则就要用针缝住孙媳妇的下体,强悍得很。而白嘉轩训斥儿子孝文之后,孝文有所收敛,白赵氏不知道,还以为自己威胁有功,借着孙子媳妇送饭的时候,口气宽松地说:“俺娃你放心,婆不用针缝了……”老太婆的憨傻所造成的喜剧效果使我不禁咧嘴大笑起来。中国人历来就是一个格外懂得欣赏性幽默的民族,性幽默是国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和食粮,小说中的这些描写是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性描写在《白鹿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阅读快感的重要来源。读者被这些性描写吸引,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因为它使人读来感到轻松,甚至血脉喷张,这样的阅读效果也许只有武侠小说可以媲美。
小说读来轻松,还因为它的语言平顺,陈忠实可以说是语言大师,文字功底深厚,整部小说有儒家崇尚的温柔敦厚的品格,四平八稳,扎扎实实,十分顺溜,好读。
如此厚重沉重轻松的小说,读完后我回味了一番,有种轻飘飘的感觉。这不是说我为之陶醉,飘飘欲仙了,而是我感到整部小说的分量变轻了。因为我看出了它的缺点。
陈忠实是陕西人,陕西人喜好神秘奇诡的事物,信以为真,风水八卦这些学说盛行,同样是陕西作家,贾平凹也是喜欢谈论鬼神之事的,给人的印象是倾向于迷信。当然,当今之世,信仰自由,有的中国作家就十分羡慕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有拉美民众基础,他们相信那些神乎其神的东西,生活在虚幻故事里面。《白鹿原》塑造关中大儒朱先生这个人物形象,也是努力将其变成一个神乎其神的传说般的人物,有种神秘主义在里面,这是我不喜欢的。而且,整部小说的精神基调,或者说白鹿村村民的精神生活也是建立在一个虚幻的传说之上的——白鹿精灵的奇美传说。白鹿村,白鹿镇,乃至整个中国的文化内核是一纸乡约,宗法制是村民的道德准绳,乡约族规比国家法律对村民的行为更有约束力,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过偏狭。至少小说给了我这样的印象。这样的根基是不稳固的,也是对小说“史”的风格内涵的玷污,容易使整部小说流于轻浮,减轻它记载历史真实性的程度和分量。小说描写白嘉轩在雪地里发现了奇异的植株,认定植物所在之地是一块风水宝地,然后安排了白嘉轩和鹿子霖两家换地的情节,此后白嘉轩的人生之路就顺了起来,种罂粟发了财。如果纯粹把这样的情节描述当做白嘉轩这个人物的精神活动来看,是他对世事发展的个人认识,倒无大碍,但是对于田小娥鬼魂的大事渲染就明显过了,这是玄幻小说的写法,虽然有趣,但是削弱了主题风格。
《白鹿原》的创作手法还有一个明显的瑕疵,有些情节安排太过巧合。地下党出于工作需要,要给鹿兆鹏安排一个同志假扮成夫妻,给他当妻子的恰恰是白灵,似乎再也找不到第二人选了。两人也假戏真做,当了真正的夫妻。而护送共党分子白灵出城脱离险境的竟是她曾经的恋人,未来的民族英雄,而今的小叔子鹿兆海。全城通缉的共党头目鹿兆鹏总是来去如风,想见谁就能见谁,就算是军营重地里的国民党军官鹿兆海他也能想见就见,没有一丝被捕的危险,神一样的人物。小说中还有许多人物是擦肩而过的,这个人做这件事,刚好又是另一个人做另一件事的时间。都说无巧不成书,但是太过机巧,往往也会坏事,弄巧成拙。这是这种机巧,给人一种不太真实的感觉,于是整部小说也就显得不太认真起来,读者的态度也就变得不那么严肃而轻忽了。也许这就是我感到《白鹿原》轻的原因。
《白鹿原》给了我这样一种重与轻的阅读体验,也是我一家之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