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神经症性格的形成,不是他本人的意志所为,而是他身边成人的神经症做法——无意识地强加意志的结果;
(儿童)健康的性格,是由他身边成人的健康性格滋养出的结果。因此,提醒我们想要自我实现养育任务的成人,在你做父母之前,你的人格修为很重要呃。
自认为自己成功的父母,往往很自恋地认为自己的“成功”人生经验是有用的,会帮助孩子成功。于是便把这套操作程序输入到孩子脑海里,并反复用评价、奖惩的策略,来强化、固化这一程序。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这个原理几乎在理论上无人不承认,而在实践中又无人不违反。要使儿童“明白道理”,不要仅仅把道理告诉儿童,必须要首先让儿童有机会在实践中获得连续不断的经验。
许多家长,一旦孩子的想法和他的不一样,就会毫不犹豫地去劝说孩子服从,让孩子举起想法的白旗。他们爱自己的想法超过爱孩子,而孩子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投降”中,心理逐渐被打垮,如果没有阅读或其他思想导师扶植其精神之树成长,思想就会逐渐萎缩或变态,思维方式慢慢变得畸形。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越是听话、顺从父母,越能在早期适应社会,显示出很乖、很好、很优秀。而这些表现反过来让父母更加坚信自己的人生经验程序是优秀的,更加期待孩子更加优秀,在学习成绩成为唯一评价标准的社会环境下,更不能容忍孩子本能的让身心放松的快乐行为和天性中的好奇、随机应变、灵活性。
随着孩子越长越大,这套程序变得越来越僵化,如同紧箍咒一般。孩子逐渐失去自主性,自控力,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生活兴趣、人生意义和自我价值。或者逃离父母,到外地或住校,结果父母输入的程序里面没有灵活适应性,不能适应环境的挑战或人际困难,于是抑郁症便形成了。
孩子抑郁后,不得不退回到父母身边,家庭系统转向危机爆发。其实,这是家庭的转变机会。但是,按照疾病就医模式,父母往往只是希望高明的医生用最好的药物把孩子的抑郁消除,而不一定会关注孩子的内心成长及家庭模式的改革。
然而,孩子的抑郁往往会持续存在,因为他并没有从父母或家庭系统获得活力与有效的应变模式,仍然无法再回到学校接受挑战。父母开始还能接受孩子的休学,但是,时间一长就会失去耐性,重新用原有模式与孩子互动。
青少年的抑郁症,看似家庭的危机,其实是家庭转化、成长的机遇。
家庭功能的各个维度包括团结、适应性、交流等都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关系。
一些研究发现,青少年的自杀意念与家庭功能不良、家庭不和谐、家庭环境恶劣、家庭僵化、家庭冲突、家庭缺乏适应性有关;并且,家庭的高不和谐状态及亲子冲突明显与青少年的抑郁和自杀意念相关。
亲子关系是目前治疗青少年抑郁的一个主要的关注点,包括冲突解决、问题解决技巧、交流和支持、依恋、增进家庭温暖、降低敌意。
做父母不容易,做孩子也不容易,你、我、他,都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需要不断成长,家庭也是一个需要成长的有机体,家族也是有生命的有机体,理解个体,需要了解家庭背景,理解家庭,需要了解家族背景。
我们都生活在家庭、家族、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抑郁症,也是转化成长的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