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庆山《得未曾有》
返璞归真,得未曾有倡导自己独特饮食方式的厨师,也钟情于酿酒;回归乡村生活的摄影家,远离尘嚣;潜心学佛的年轻僧人,写诗歌绘唐卡供奉信仰;心守一事的八旬老人,调素琴奏雅乐,永存赤子之心……
庆山的《得未曾有》这本书,以访谈的形式记录了四个不同身份的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作者摘取同他们对话的精华部分整理成文,向读者表达传递了其中认为有价值的观点。
对待饮食,刘汉林一贯克制。诟病于有些厨师从不考虑食客的健康,怎么方便怎么做的方式,他喜欢一切慢慢来,从原材料到细节都保证讲究:精挑细选的新鲜食材、固定牌子的花生油、做菜从不用味精、鸡精,但一定要简单且保持原汁原味;他认为“快乐和享受可以来自很微小的事物”,闲暇时自己学习酿酒,每一个细节都亲力亲为,花心思设计酒瓶装自己的“梨花陈酿”,在能力范围内力求摒弃对高效粗放效率的欲求,使浮躁的东西简化,净化自己也影响着他的食客们。
作为一位在大城市生活多年的知名摄影师,魏壁选择重新回归故乡,以成全他向往的“自由”。做过电影院写字画报的小工,在装潢公司学过印刷,直至在刑侦队的技术科接触到相机由此才开启摄影之路,也曾被命运拨弄,但也因此悟出了“活我自己,独善其身,尽可能远离污浊”的道理,喜欢并擅长拍摄单纯的静物:母亲用过的镜子、自己穿过的棉鞋、角落里闲置的朽木,每一张都用毛笔在上面题字,或是自然解释,或是细微感想,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古朴风格;而成名之后毅然选择归园田居,每天遵循农民作息,耕田使牛,种树养花,意在身体力行的唤起人们对逝去文明的重视,也以这种方式来告慰过去,寄托未来。
不同于人们以往脑中刻板的僧人形象,桑济嘉措像现在许多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一样听音乐,看电影,写诗充满活力;自十二岁那年自己决定出家修行,接受寺院学习生活的严格捶打磨炼,逐渐建立起独特的世界观:“欲望招致因缘,当人什么都没有而单纯享受一种禅修的状态也很好,一切目的是为了自己能够超越”。花时间饱含敬畏与虔诚绘制唐卡,将所得的钱都用在佛学院桌椅置办和学生的衣物上,坚定的进行着自己的信仰生活。
八十四岁的叶名珮先生,自十四岁开始习练古琴,期间经历战乱各种颠沛流离也从未间断,如今住在简朴的居民楼里,处理简单的家务,在身体条件支持的情况下坚持授课教琴,因为不忍让古琴这一传统文化失传,而对类似于入选文化名人录一类的事她却并不积极热衷;如今阅尽千帆,守自己一方简静,愿余生能为古琴的推广传承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怎样活着”是个浩大的命题,千人千面,形态各一;如果不读这本书我想我很难有机会如此多面的去碰触他人的生活形态;而只一味自顾自往前走则会渐渐醉心于井底之蛙的生活从而趋于麻木;生者芸芸,要苦谋稻粱也要成全忠义,在强大的生存压力下大脑很容易会被困住变得茫然,以至于有些美好已至无力捡起,但这本书却又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似曾相识并为之渴望的宁静状态。如庆山在自序中所说书中这四个人“相对于很多人对所置的时代的热衷和身不由已,他们做出了自己可选限度的决定”,人生实苦,但美好仍存,生命的状态终是内心的直接反应,一切在于自己的选择和经营,而那份能够于喧嚣中返璞归真的智慧也正是我需要借鉴和学习的。
“即使身处废墟也要有愿望读完一首诗歌”这是种心态更是种能力;于纷乱之中返璞归真,得未曾有那份坦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