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太极大师雷雷”在与MMA练习者徐晓东的对抗中惨败的视频流出后引起了轰动,中国武术到底能不能实战的争论再次浮上台面。其实三十多年前,随着电视剧《霍元甲》电影《少林寺》的上映,中国就出现过一股武术热。一时间,中国武术被描绘的神乎其技,所向披靡,英雄的故事到处流传。有些人甚至认为武术是万能的,他们抱怨“为什么不派练过轻功的武林高手去参加奥运会的跳高和跳远比赛,这样中国就稳拿这两块金牌了。”但随着国门逐渐打开,人们失望地发现,中国武术在与外国搏击术的对抗中一败涂地,根本不是对手,在国际搏击赛事中,中国选手的成绩惨不忍睹,人们对武术的信心开始动摇了。但有人却辩解说,正真的高手隐藏在与世隔绝的深山秘境中,他们只是不屑出山而已。开始人们也愿意相信这种说法,然而,中国武术在与外国搏击术,如泰拳、桑博、MMA的正真较量中始终不见起色,同时随着人们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眼界也越加开阔,这种说法逐渐被认为是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现在大多数人认为,中国武术只具有观赏性,更适合表演,应该称为舞术,拿来健身还行,用于实战肯定不行。有人从科学角度来解释,认为搏击依靠的是力量和速度,那些搏击高手哪个不是速度快力量猛的?汉族作为东亚黄种人,在体质上与其他人种有先天差距,如果与欧美人在擂台上进行直接的力量和速度对抗,本来就很难获胜。但这种说法却解释不了同为东亚黄种人的泰国、韩国、日本等国的搏击选手为什么可以在国际擂台上取得骄人战绩,泰拳、空手道、跆拳道在国际搏击界的影响力为什么这么大。在人们纷纷不看好中国武术实战功能的同时,仍有一部分人仍坚持着他们对武术的痴迷,他们始终相信,中国武术有着神奇的魔力,只是难得显露真容。可是那些世外高人行踪难觅,偶尔现身,也是惊鸿一瞥,市井中虽然一直有关于他们的传闻,却是燕泥鸿爪,如神农架的野人一般飘忽不定,而这种氛围的存在也使中国武术显得更加神秘。
我不懂武术,更没练过武术,但我的上一辈是形意大家傅剑秋的入室弟子,与已故的裴锡荣大师有同门之谊,小时候常见他们师友间的过从,无意中也有些耳濡目染,因此对有关武术的话题比较感兴趣,愿意做些探讨。
武术源于战争。古代中原经常遭到中亚一带游牧部落的劫掠,在冷兵器时代,中原汉族远不如这些游牧民族强悍勇武,如不能有效抵御他们的袭击,就有灭族的危险。巨大的生存压力迫使中原汉族集中最高智慧,创造出在搏斗中取胜的方法。而中国古代智慧集中反映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所以中华武术,尤其是内家拳术正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搏击中的具体应用。所以,武术生来就是为了实战,不是健身操,更不是舞术。
中国武术实战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练成正果的人太少,特别是在威力巨大的内家拳方面,没有形成一个能全面理解其精髓的练习群体,绝大多数都是不得要领的练习者,所以他们参与搏击比赛的成绩并不能代表中华武术的正真实力。
由于内家拳术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很多拳经都是在哲学语境下阐述的,非常玄奥,一般人难以理解。而武术都是以师徒相传的方式传授的,历史上拳师们的文化水平一般都不高,很难正确全面地理解其中要义。即使拳师本人在长期练习中有所领悟,也不能准确表达,他的徒弟们又怎能得其要领。比如“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有真意。” “手中有拳,心中无拳。”这些口诀怎么理解,有很多人练了一辈子都没有领悟。其实,这正是庄子思想的体现,所谓”亦龙亦蛇,与时俱化”,通俗讲,就是要随机应变,与人技击时不能死守套路。
内家拳术的练习体系中,都包括“练法”和“打法”两个部分,所谓“练法”就是套路,通过这个部分的锻炼,使人全身的骨骼肌肉动作变得协调,运转收放自如,更能使人的感知能力变得异常敏锐。练到一定程度后,可以获得近乎魔术的神奇效果。比如可以将麻雀吸在掌心,使其不能飞走。有的拳师可以不用眼睛看就能知道从背后袭来的拳脚,并迅速化解和反击,就是传说中的“不以目击,而以神遇”。还有的拳师可以原地不动,承受对方的重击,而对手却感到像打在棉花上一样。其实这些神奇的现象有些是可以得到科学解释的,就手掌吸住麻雀而言,麻雀在起飞时需要用爪子往下蹬一下,借此获得起飞能量,但内家高手可以感觉到这极快极轻微的一蹬之力,并迅速控制手掌肌肉往内收缩,这样麻雀就蹬空了,也就无法起飞。在承受重击时,如果能感觉到拳脚接触皮肤的一瞬并立刻控制肌肉向内凹陷,那么来袭拳脚的作用时间被延长,其势能也随之消减了。至于“不以目击,而以神遇”这种功夫虽难以解释,但我相信这种能力是存在的,因为有一件事情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裴锡荣先生已是年近七旬的老人,有一次,在上海街头等公交车时,被从身后驶来的一辆三轮摩托撞倒并碾过,路人大惊,驾驶员更是不知所措,以为闯下人命大祸。但裴先生却迅速站起身,掸了掸衣服,安慰大家不要惊慌,然后嘱咐驾驶员以后要小心驾驶,并让他离去。裴先生的朋友和弟子们闻讯前去探望,我记得当时也随大人们到了先生位于江苏路的寓所,但见先生行动自如,神态自若,只是手腕上有些轻微擦伤。若是普通人,哪怕是个壮汉,遭此横祸也是难逃厄运的,何况一个老人,而裴先生以其非凡的功力,瞬间化解了这千钧一击,足以证明,“不以目击,而以神遇”这种功夫绝不是杜撰。
中国内家武术与外国拳术的最大不同在于发力方式。外国拳术依靠腰腿摆动获得击打力矩,依据的是杠杆原理,驱动杠杆的力量来自局部肌肉的收缩。内家拳击打的力量来自“气”,强调“整劲”,即集中全身力量,在“气”的催动下作用于一点,由于这种发力方式的存在,使内家拳师以小击大,以弱击强成为可能,对方力量再大,每次击打只能用出一部分,而内家拳每次都能调用全身的力量,这样就获得了力量对比的局部优势。修炼“练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学会放松,去除僵劲,使全身肌肉协调通顺,从而获得“整劲”。通过内家拳的“练法”修炼到一定程度后,习练者已具备了很深的功力,但此时还不具备实战能力,只有通过”打法“训练,掌握了技击方法才能投身实战。而“打法”正是内家技击的核心。修炼“打法”所要学习的就是步伐的移动、距离的把握、时间差的控制等这些实用的关键技巧。而这些内容,师傅是不会轻易传授的,师傅会通过对弟子资质品行方面的长期观察,来决定是否传授,传授到何种程度,师傅在传授时也是有所保留的。武术界有句话”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傅。这个“步”说的就是步伐,实际指的就是“打法”。由于这种严格而微妙的授业传统,使得大多数内家拳习练者根本无缘学习“打法”。有些习练者通过“练法”训练已经拥有了深厚功力,在特定条件下的表演和比试中表现出强大威力,比如踢断石碑,折断很粗的木棒,用掌拍出木板中的铁钉等等。但这些人到了擂台上与对手放开拳脚对打时,往往不堪一击,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学会“打”。而这种现象,也是使人认为中国武术不能实战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有“名家”因为在特定场合下表现出的神奇能力,使众多习武爱好者为之倾倒,纷纷拜倒在其门下,而这些“名家”往往的确具有相当功力,但却根本不懂“打法”又拿什么来教授他弟子们的实战本领。有的“名家”索性把推手作为实战技法教授给弟子,这样教出来的弟子又怎能与人实战。一个拥有深厚内家功力却不懂“打法”的拳师,好比一个士兵拥有一支大威力反器材狙击枪却不会使用,那么他在与一名手持原始弓箭却射术精湛的敌人对抗时会被一箭毙命,不是武器不好,而是学艺不精。
我曾有幸目睹过太极高手的“打法”训练,完全不似练习套路时那样缓慢绵软,而是迅猛暴烈,刚硬无比,发劲短促而震撼,并且连绵不断,有排山倒海之势,可谓“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看起来全身像一只压缩的弹簧,又像一只悬在高处的铁球,浑身上下充满了能量,身体各处像通了高压电一般,对手如果碰到任何一个部分,都会遭到电击。看到这种情形,任何人都不会怀疑中国武术的实战能力了,也会相信当年韩慕侠击败西洋大力士的事迹绝不是传说。
其实现代人们所说的实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战场上的以命相搏,另一种是赛场上有规则的格斗,而内家拳“打法”训练是以前一种为目的的。搏击赛场上的高手,因为长期按规则训练,会本能的忽略对自身要害的保护,也会本能地放弃对对手要害的攻击,这样的高手在与街头混混的玩命对殴中不见得能赢,说不定还会受伤甚至丧命,“乱拳打死老拳师”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而以“打法”训练出来的内家拳师在擂台上因限制太多,使其无法发挥威力,多半也难取胜,但真正的内家高手如果经过针对性训练再上场比赛,那结果会大不同。所以在讨论武术的实战能力是要区分这两种情况。
中华武术,尤其是内家拳术在实战中的威力是非常强大的,一个普通身形的内家拳师,可以通过四两拨千斤的技巧和“整劲”的威力在街头的搏命混战中取胜,也可以在擂台上击败比自身大几个级别的外国职业搏击选手,但与任何事物一样,内家拳再厉害也是有限制的,更不是万能的。以中国武术界目前的状态,如果遇上泰森、霍利菲尔德、胡斯特这样的顶级外国拳王,也是难以匹敌的。现代搏击选手,通过高科技方法的长期训练后,其能力已经与一百年前来中国打擂台的西洋大力士完全不同了,他们的发力在一定成度上已经与内家劲力相似,不再仅仅是蛮力了,步伐也比那时灵活了很多,而中国武术百年来在实战能力方面并没有发展,反而有所倒退,韩慕侠霍元甲们当时能打败那些西洋大力士,放在今天则未必。通过观看霍利菲尔德或胡斯特等人的比赛,可以发现他们击打时的力已不是僵死的”棍子劲“而是具有穿透力的“鞭子劲”,而且这些人身高体壮臂展长,步伐十分灵活,能够连续击打,内家拳师为了以“整劲”击打对手,必须贴近后才能短促发力,如果对方以步伐移动和臂展优势进行阻截,那么还没近身,可能已被对方的连续拳重创了。孙禄堂的高徒胡凤山当年在上海国术大赛上输给了一个年轻少林弟子,就是因为对方始终控制距离,再加拳腿阻截,使胡凤山不能欺近,其内力无法发挥。胡风山作为孙禄堂的高足,尽得其真传,身法应该十分了得,但在遇到这种打法时,也是无计可施。
还有些外国搏击手的技击技巧并不出众,但却拥有巨大的力量,比赛中往往以蛮力取胜。内家拳最鄙视蛮力,对其嗤之以鼻,但蛮力如果十分巨大,超出一定范畴时,也是难以对付的。就如前面所讲的手掌吸住麻雀一事而言,如果将麻雀换成翼展两米,脚杆与人手臂一般粗的金雕,那么再深厚的内功也不能吸住了,因为金雕那一蹬之力不是人掌心肌肉收缩可以化解的。胡斯特是四次K1冠军得主,其功力之深厚,技法之高妙,可谓当时地球搏击第一人,但他在遇到鲍勃萨普时却两次被K。,鲍勃萨普是从美式橄榄球转入MMA的,技法实在平常,但凭着超人的天生蛮力两次硬吃了胡斯特,这个战例恰好印证了“一力破千巧”或是“一力降十会”这一真理。
中国内家拳术是一种高明的技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以弱胜强,创造奇迹。但是,绝对的力量可以带来绝对的胜利,当力量的拥有者兼具了速度和灵活性后,就不是技巧可以制胜的,这就是再厉害的人在徒手搏斗中都不可能战胜熊虎等猛兽的道理,而身高1.95M以上体重超过160KG的外国搏击巨汉对汉族人而言,已近乎野兽了。
有些人对内家拳的威力近乎迷信,任何客观的评价都不能接受,这不是科学的态度。我知道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江苏无锡,当年有一位技艺精湛的武师,他有一项绝技,可以用一把撑开的油布伞抵御箭矢攻击,可见其内功之深厚。侵华日军打到无锡后,这位武术家非但不随众人逃难,反而上门挑战日本人,要求比武,结果他胜了,日本人不甘失败,问他:“能否用你的伞挡住子弹?”他昂然答道:“可以!”日本人又问:“可愿一试?”他慨然允诺,结果,枪响人亡。这位可敬 而无畏的英雄,用他的绝世武功打击了日本人的嚣张气焰,为中国人挣了气,最后却以唐吉可德的方式倒在了枪弹下,他的悲剧在于太相信武功却不懂科学。须知,日本38式步枪的枪口动能达到1600焦耳,血肉之躯怎能抵挡,所以对任何事物的评判都需要持科学的尺度。
另外想说一下, 现在有许多人练习武术并不以搏击为目的,而是为了健康和养生,他们往往选择练习太极拳,我认为进行这种锻炼需要非常谨慎。因为太极拳是为搏击而创的,其所有招式功法训练的目的都是为了战胜敌人,而为了获得战胜敌人的能力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训练中对身体的消耗。事实上,历史上的太极名家中鲜有高寿者。不要说张三丰,那只是传说,即使是真的,也不能改变太极高手平均寿命并不比常人高的事实。而历史上的著名中医中长寿者众多,这充分说明了,传统医术的确是滋养健康呵护生命的,而拳术不是。内家拳师在长期的锻炼实践中可能体会到一些功夫对健康有益,从而着意推荐,但这只是无心插柳的衍生功能,一般人很难体会到,更难以正确把握锻炼要领,必须在正真的名师指导下才能入门,否则,非但达不到养生目的,反而还可能损害健康,与其这样,还不如进行一些没有风险的现代体育锻炼,如跑步、游泳、打球等等。
总之,任何关于中华武术不能实战的说法都是浅薄而无知的,而那些用传说和附会编织起来的神秘外衣,终将在科学的光芒下逐渐褪去。中华武术源远流长,今天的人们如果能在对其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整理,并以科学的态度促进其发展,那么这种古老技艺在现代竞技体育赛场和安保等领域仍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