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和妈妈通过电话,听她说了说家里的事情。
比如,怀孕38周的表姐生了个小棉袄,长的粉粉的,特别可爱;炫耀上周她和爸爸去了三亚玩,她说很喜欢在天涯海角上看海水猛烈地拍打岩石的景象;得意的告诉我这个月领导会给她涨工资,她可以用来干嘛干嘛;告诉我邻居阿姨嫁女儿了,女婿长的很清秀。
或许是情绪被调动起来了, 我也很开心的告诉她这个月我的所见所闻,不自觉说了很多话。妈妈先是不说话,之后笑出声来,抱怨我以前从来不会跟她说这么多,都是她一个人说而我当个听众,每次我这样她都会很难过。我哑然,回想起来,确实如此。
不知道是否有和我一样的人呐,我想应该有的吧,人们习惯性把这样的短板说成性格内向,好像这样就理应被原谅了,然后顺其自然继续发展,可是这样多不好啊,伤害了最亲密的人。
写到这里的时候,脑海里突然闪现这句话:我们总是善于去伤害那些爱我们的人,因为我们根本伤害不了那些不爱我们的人;我们总是甘愿被那些我们爱的人伤害,那是因为我爱他们。想到这里,内疚涌上心头,然后改正啊。
你是还小 但不能一直长不大不知道多少人还记得今年二月份在论坛上很火的一则帖子,讲述的是14岁女儿因为早恋开房,被丈夫打到尾骨骨折的事。
开始得知女儿早恋时,平时对女儿有些偏爱的父母没有一棒子打死,而是采取了“软着陆”,跟孩子苦口婆心讲道理,告诉她怎样的爱情才是健康的,美好的,积极的。 可女儿不信,她讲自由,讲尊重人权,谴责父母世俗、low,讥讽父母是落伍的土老帽。 她瞒着父母偷偷出门和男孩约会,回家就撒谎,被拆穿还理直气壮。 深知孩子叛逆期的父母,只好给女儿强调了两条底线:一是绝对不允许有性行为,二是学习始终要放在第一位。 然而,女儿的成绩一落千丈,从班级前十倒退成倒数第六。 同时,她做了一件让父母绝望万分的事——和男友开房了。
这天,女儿彻夜未归,父母绕着城市找了一圈又一圈,动用了所有关系。当最终确定女儿在酒店时,父亲慌得腿都站不住了。 找到女儿时,她和男友都光着身子。 父亲强忍的怒火终于爆发了。回家后,气得发抖的他扇了女儿一耳光,骂她不知廉耻,不懂自爱。 从没被打过的女儿也气红了眼,拿起东西就疯狂地摔,把书一本一本往父亲脸上砸。 看着毫无悔意的女儿,父亲暴怒之下抓起打冰球的杆子,没料到下手重了,将女儿的尾椎骨打到骨折。
事情一出,硝烟四起,骂名不绝于耳,键盘侠与圣母站了出来。站在女儿的角度上谴责父亲下手太狠,无视法律,教女无方的;恨铁不成钢,对14的女孩表示该打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有爱看评论的习惯。在看完所有评论以后,我发现在这件事情上很少有人是客观看待事件本身的,大部分都是角色带入,把自己当成某一方然后用情绪发表感受,还有激动者更是借网络做保护伞对事件人物进行人身攻击。不理智,无用功,多看无益。如下↓
by zhihu但在其中,我看到这样一句话:如果发声是危险的,你可以选择沉默;如果光明是不能的,你可以选择黑暗;但不要因为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
说真的,看完整个事件我也觉得父亲下手太狠,但我无法评价他做的对不对,或者说,我无法权衡父亲和女儿之间,谁的做法更扎心。一时兴起,我假设性的问爸爸倘若这事件里的人就是我和他,他会怎么做?其实我想问的是他会不会打我。爸爸没有正面直接告诉我他会怎么对我,而是看了我一眼,然后说他会对我很失望,也会很自责。所以说,我还是不知道他会不会打我,或许,倘若现实发生,他自己都不知道他会有什么样的举措。
你是还小 但不能一直长不大这让我想起了罗松讲过的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关于女孩。 一个青春期女孩凌晨才回家,过了几天,父亲约她外出喝酒:“尽量喝,喝醉,爸爸带你回家。” 那一晚,女孩醉倒在吧台上。 第二天,她一醒来,就看见了父亲写给自己的一封信:“你记得昨晚喝了多少酒醉倒的吗?一共是两杯啤酒跟五杯角HIGH,记住,这就是你的极限。世界上有很多坏人,我没办法永远在身边保护你,所以才让你知道你的极限,你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
你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爸爸也常常对我说。
第二个故事关于男孩。 一个14岁男孩,在书亭看到了一本很喜欢的书,可是身上没带那么多钱,于是就偷偷把书藏进了怀里,不料却被老板发现了,把他扭送进了派出所。 很快,孩子的父亲赶到了。 男孩低着头,等待父亲的大骂。但父亲并没骂他,而是对书亭老板说:“他一定十分喜欢这本书,只是因为没有带足钱才这样做的。你看这样行不行,我出三倍的钱买下这本书……” 出了派出所,父亲停下脚步,对满脸羞愧的孩子说:“人这一辈子或多或少都会犯错误。听着,忘记它!不要让它在你心里留下阴影,好好学习和生活,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罗松最后说了这样一句话:给女孩最好的保护是底线教育,给男孩最好的爱是阳光教育。
14岁的女儿,一定跟爸妈软磨硬泡了很久,无果而不被认同,没有得到人权与尊严,所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了。其实我倒觉得,父母对女儿沟通出现了问题,便开始强制性命令式要求,是有很大错误的。好比说我,小时候我也常常被妈妈强制性干这干那,我能怎么样?妥协呗。那时候年纪小,没有独立的人格,家长说一我不敢说二,只是在心里特别渴望被爸妈理解和认同我的所有行为。
直到现在,我仍在想一个问题,认识更需要被认同呢,还是更需要被理解? 这两者是不一样的,被认同可以给你带来一种存在感和自豪感; 被理解会给你带来一种幸福感。
事件中,女儿是被理解还是认同呢?我知道你都知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