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了,朋友圈有一些外卖小哥的故事,有的情节是某外卖小哥在电梯里因为赶不及时间而痛哭的,有的情节是聋哑送餐员因为被人误会私自募捐而差点被辞退的,文章的主题都是外卖小哥很不容易,要多体谅他们,多尊重他们,善待他们。这样的文章看到的多了,有时候想会不会是外卖平台找枪手在炒作?或者是企业一种形象公关?这个很难说,但是我想这些文章能够有那么多浏览量至少说明了大家在关注这个群体,原因各有不同,可能有一种原因是大众习惯于消费这个社会上的苦情故事,也有一批人愿意编写这些苦情故事供人消费。
回想过去这些年,苦情故事的主角曾经是凌晨三点背着孩子扫大街的清洁工人,曾经是烈日下负重前行的搬运工人,曾经是蹲在路边啃着馒头的建筑工人,编写苦情故事的人总是不缺素材,这样的故事也总不缺少围观者。
然而我希望这种消费苦情故事的人越来越少,编写苦情故事的人越来越少。一方面我们普通大众要快速成熟起来,学会尊重人而不是职业,另一方面我们的同情心和高尚道德感以及有限的社会活动时间应该投入到广泛的慈善事业,而编写苦情故事的写手们要更多地努力于唤醒人们内心的高尚,而不是无节制的试图消费人们内心的善良。
苦情故事确实能唤起我们内心的同情,感动自己的瞬间也洗涤内心的善良。然而,这些年过去,此起彼伏的“弱势群体”并没有因为这些故事和围观而改变,改变这些群体的是城市发展和行业变迁,围观者瞬间的道德感也没有实际的用处,善良的人依然善良,从来不会成为故事里的恶人。但是这种苦情消费却浪费了大众的“善良”资源,本来我们的善良可以有更好的用处。我国普通民众对于社会慈善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还远远不够。(参考2016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http://www.chinadevelopmentbrief.org.cn/news-20364.html)。
苦情故事再多也仅仅是一种消费,我们在消费别人的同时也在消费着自己的善良。期待苦情文化更多的演变为慈善文化,在自媒体时代,我们就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希望我们能够理性的看待各行业和各群体,不再拿“外卖小哥”这样的标签来消费,也不再给更多其他行业帖标签。也希望各行业里的人不要晒自己的苦情故事,让自己更加职业化,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无论你是一名外卖小哥,还是象我一样是一名房产经纪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