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庸——张庆祥(1)

中庸——张庆祥(1)

作者: 喜悦666 | 来源:发表于2019-04-09 19:35 被阅读0次



    1.中庸之道:中庸就是老好人吗_趣读四书之《中庸》_腾讯视频

    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解释:


    【天命之谓性】


    天命之谓性_中庸·首章_腾讯视频

    什么是「命」?


    字面讲,就是老天给你的命就叫性。

    这个命字是由「人一叩」三个字所组成的,意即你只能接受臣服。你无法拒绝就已经来到这世上了,因此我们叫它「命」!

    例如你的父母是谁,你无法拒绝!你会长成什么样子,天底下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你,而你却长成目前这个样子,你无从选择。你没有办法先跟老天爷先打个商量,说你想生个什么眼睛,什么鼻子!没有办法的,你一生下来就被注定了,这就是「命」!

    什么是性?

      你的生命是老天给的,它是一股能量,它自有一个独立的规则在蕴化着,每一分,每一秒它都陪伴着你,一剎那你都无法离开这股能量,老天把最精纯的无极一股真气,分一丁点赐给了你,投入了你的身中,成就了你生命中非常精妙,且无可抗拒的本质。天已经把衪最宝贵的东西给了你,而那个东西在你身上叫什么呢?就是你的「性」!

    是「性」造就了你,任何人都无法更改,也无法拒绝,那才是你真正的本质,那本质是 天给的,子思为了告诉我们这个生命的本源,所以讲出「天命之谓性」这句话!

    不同类的万物都有不同的本质与规则,而同类的万物都有相同的本质与规则,那个本质与规则就是万物的「性」。例如番石榴有番石榴的性,苹果有苹果的性,番石榴是绝对长不出苹果的,因为它们的性,也就是它们的造化规则是不一样的。而我们人类也有一个天赋的本质与造化规则,那个人类特有的本质与造化规则就是人们的「性」,也就是你我的「性」!

    【率性之谓道】


    中庸:率性之谓道_中庸·首章_腾讯视频

    什么是「率」?


    没有扭曲、非常自然、非常顺畅叫做「率」,顺着物物的自然叫做「率」。但子思所说的「率性」跟现在一般年青人所体认到的任性是不同的,率性是顺着老天爷给我的那个生命的本质,顺着那个天然的造化规则,而不是顺着我的欲望去随波逐流!


    什么是“道”?


    我的那个本质是天赋的,那个本质在天就称为「道」。

    赋予人之后在人身上就称为「性」。

    也就是说“”道在那里呢,就在你的「性」里面!而这性从哪来呢?「天命之谓性」,性是来自于 老天的赋予,是天给的,因此老天爷就是道,因此真道已经在你身中了,时时率着你身中的天性,就是在接近大道了,就是在修道、得到之中了!

    天下万物都走在它们应有的轨道上

    天地万物都是老天爷所生的,都是老爷的一点真气所长养的,老天爷创了一棵苹果树,那苹果的「性」已经藏在这棵树里面了,苹果树就是因为率着它的「性」,所以才能造化出苹果来的。

    那么老天爷造了一个人,人的性已经隐藏在我们的身体里面了,人如果能率着我们的性,那将会结出什么果来呢?那个果就是「佛」!佛是我们的「性」所造化出来的结晶,显现我们的性,率着我们的性,慢慢就能造化出佛果来的,因此如来佛说:「见性成佛」!意思是说要成就佛果,必要先显现我们自己本性中的造化规则来,才能造化出佛果的。

    天下间的万物都早就走在它们应有的轨道上,也都在率着它们的性,而结出该结的果。只有自以为聪明的人类,会用他们的七情六欲,扰乱他们本性的特质与规则,使得他们本性中的造化路线偏离了应有的轨道,因此成就不出佛果来。率我们的性,便可以成佛,便可以炼就我们的金刚身,可以成为圣贤。

        然而几乎所有的人,并没有依照老天爷所设计的造化规则前进,因而偏离了应有的路线。大多数的人不论他多么聪明,作为多么的杰出,最后都好像被一个不知名的力量所设定,不断的让自己的造化往一条阴魂的方向前进而已!

    这就像是炮管里已经装满了火药,炮管仰角几度?放多重的炮弹?这些条件一旦被设定后,这个炮弹从炮管里打出去,大概能飞多远?应该在哪里落地?这些都已经是定数,都是算得出来的。也就是说,它已经被一个固定的物理规则给限制住了。

        万物都像这样,都有一个性理中的规则来锁定它,依据该物目前正在执行的性理规则,便可以知道它将去的方向了。

    我们人的生命也是一样,自从有了这个生命之后,我们已经具有一个性理与规则了,率着我们那个本性内的规则,就能圆满我们的生命,也是圆满了我们的一身之道,而得证我们应有的佛果了。但这过程中若加上了不利的因素,致使本性的造化规则产生了偏差,那么我们的造化路线将起了变化,我们的成就也将大大的受限。

    就像一个苹果树的种子种下去,它率着自己的性,透过日夜的物换星移,四季的更替,不断的触动里面生生不息的本性造化,于是能结出苹果的果实来。这是因为这棵果树能够率着它的性的关系。

    然而如果我们在果树的成长过程中,在它的树头加了很多毒素,去迫害了它的性,它可能还可以继续成长,它虽然没有立即死去,但是它已结不了果了!或是它结出来果是扭曲变形的,或者它只开花而不结果,这些都是有可能的。这都是因为它的造化之性已经大大的受限,偏离了它应有的轨道了!

    现在把人想象是一棵树,每个人都可以结出应有的佛果来,但自有史以来,你看过几个人结出应有的佛果来的呢?很少很少!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在生命的过程中,我们让某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因素,大量的扭曲了我们本性中的造化,使我们周身气机百脉的造化路线,完全偏离天赋的常轨,所以没有办法得证天赋的圆满之道!

    圣贤仙佛们只是圆满了他的天命之性,圆满了他的生命本质,便获致本性中的无量法益。因不忍看到众生们因为无知的扭曲了他们的性,沉沦于苦海之间,于是在各教中提倡本性的教化,劝导众生如何率他们的性,如何圆满他们的一身之道,如何结出应有的佛果来,这便是各教圣贤仙佛着书立说的渡世苦心。

    「性」这个字真是不容易让人明白的,自古以来这个字不知困死多少聪明绝顶的英雄好汉!人们常说性就是「善」,性若只是一个「善」字如此的简单,那么世面上的行善团还不多吗?古人何必不远千里去寻访明师呢?

    既然人的性这么不容易了解,不如就让我们先想想万物的性吧!水的性致使水不断的往下流,木的性致使木不断的往上生长,苹果的性致使它长苹果,番石榴的性致使它长番石榴,如此看来「性」是一种动态的造化规则与特性,并不适合引用「善」或「恶」来衡量的。

    好比你说水不断的往下流是善还是恶呢?实际上这性质与规则无罄用善恶来衡量的,它只是一种存在该物里面的一种特质与规则。万物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特质与规则,人为万物之一,是否也应有一个属于人类特有不变的造化规则存在呢?若有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天命之性」了!

    虽然「性」这个字不好懂,但还好它已经与生俱来了,只要我们能够顺应它就可以走向成就的正路。好比苹果树不必懂自己的性是什么,但却因自己的性而造化出一颗颗亮丽成熟的苹果来是一样的。是物物各具的「性」成就了世上的一切,因此世上再也没有比「天命之性」更为可贵的东西了!

    没有了性,万物的规则都乱了,世上还有什么不变的定理是值得钻研学习的呢!还有什么伟大的成果是可以期待的!世上的一切成就,皆因万物的背后有一个「性」字,在主宰着这一切,但这个「性」真是不好懂,世上再聪明的人都无法真正了解它的始末。但还好它已俱足一切,且已经与生俱来,任何人只要懂得运用它、启开它,再笨的人都可以得到最大法益,不分智愚,人人所固有!这就是中庸的第二句…「率性之谓道」的用意了!

    【修道之谓教】


    修道之谓教_中庸·首章_腾讯视频

    什么是教?

    这话的意思是说,能够教导我们去圆满自己的一身之性的这种团体,我们就称为「教」!教这个字,你可以套上任何团体的名称,好比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

    简单的说,「教」的目的是什么呢?都是为了修道,也就是为了圆满自己的本性,所以修道不能离开率性,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造化本质,能够引导人们去照见一身的本性,启开本性中足以成佛的造化,这种团体称为「教」。

    但人们却以为「教」就仅仅只是一个行善的团体,所以常有很多人行善了一辈子,却不知道什么是照见我的自性,一直以为行善就是照见自性了,这实在是莫大的误解。

    易经曰:「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意思是说,在修行的路途上,提倡一个大家比较容易听得懂的德行,来引诱众生继起向上,这个东西便是「善」;而能够让你达到究竟成功的目标,却只有「性」这个字而已!也就是说「善」字与「性」字,是有很大差别的!「善」字是暂时的手段,而「性」字才能指引你走向究竟的道路。

    道是宇宙的定律,定律就是永远不变的规则,它难道会因为哪一个宗教的提倡而有所改变吗?就好像水的性质,不论在世界各地,它永远都是往下流的,不论在哪一个名人面前,它还是依然故我的往大海流去的。既然道不因某教的提倡而改变规则,而道又只有一个,佛性也只有一个,那么各教圣人的论述主轴会有所不同吗?当然不会,而且是完全一致的。任何宗教的论述,都不能离开老天爷给你的这个「天命之性」的。

    人类为同一类,既然我们已经被归类为同一类,当然表示我们的「性」是完全一样的。各教圣人讲一个完全一样的性,讲到最后竟会变成完全不同吗?不会的,他们的文字可以不同,比喻可以不同,但所指的都是同一个究竟的事实。

    就好像同一种类的苹果,它们有着完全相同的性,因此它结出来的苹果就会具有相同的样子,它的树形、树叶也差不多就是那个样子。任何看过这个事实的人来写他们的样子,尽管文字可以不同,比喻可以不相同,但内行人一看就知道他们在讲完全相同的东西。

    性是与生俱来的造化本质,好比苹果树之所以能造化出苹果的那个本质在那里呢?就在整棵苹果树里面,而不是在皮的外面,是在分分秒秒的造化里面,而不是某个特殊的片刻!

    若是苹果树有知的话,它要找它的性,它要往皮的里面去体会,还是到外面去寻找呢?当然在自己的表皮里面才找得到的。

    那么我们人类的本性在哪里呢?当然也在我们的皮肤里面,在整个生命的内部分分秒秒的造化着。也就是说要体验自己的本性,你要从我们内在去观照?还是一定要到新疆、印度,或喜玛拉雅山上去才找得到呢?性是与生俱来的,这一切的答案,当然都只在自己的皮肤里面,而非在外。因此道德经才会说出:「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样的话!

    下面这段文章是接着说明,天给的性到底是什么东西?还有天给我的性为什么我还要修?要怎么修?修行的主轴是什么?等等的问题。我们接着看下文…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_中庸·首章_腾讯视频

    「须臾」是多久?一弹指叫做须臾。子思说「道」这个东西具有什么特性呀!

    它最主要的特性是「连一弹指的时间都无法离开」的呀!

    「可离非道也!」这句话是说,可以让你离开一剎那的,都不是天赋的真道!

    道创造了你,道的特质就是你根本无法离开一剎那的,好像叫你离开你自己一般,

    我们前面谈到修道就是率性,那么「性」是什么呢?不好说明!众生常常疑惑,

    到底什么是我的性呀?

    子思为了解开这个每个人都有的疑惑,他说性这个东西呀,是没有办法离开的,即使是一剎那也离不开的呀!

    各位聪明的人们应该想想呀!什么东西是做人也好、做鬼也好,做佛也好,生生世世的轮回也好,都没办法离开一剎那的呢?

    最亲的父母妻儿最后要不要分开呢?

    最爱的钻石、玛瑙、名利、地位…最后要分开甚至最珍贵的呼吸,最后要不要分开呢?想想你现在身上所摸得到、看得到的,有哪一项是永远都不可能离开的呢?想想大限一到都是必须离开的!

    有的人以日日念经、念佛号为道,拿着木鱼一直敲,一直念,正在念的时候它是没有分开的,但他休息一下去喝杯水,离开了没?离开了!

    有的人以打坐为道,坐累了站起来的时侯,离开了没?离开了!

    有的人崇尚站着不倒,叫做不倒丹,站着站一天、五天、十天,一直站着,都不躺着睡的,夜里拿着拐杖睡,然后猛点头!站着睡是很难的,但是以此为德的人,站到人生最后要不要躺下,还是得躺平平的给后人笑的!

    但最后都离开了没呢?都离开了!记住呀!可以离开剎那的都不是道啊!

    那么什么东西才是你从有这个灵性以来,历经无量百千万亿劫,连一剎那都不曾分开过的东西呢?找到这个东西以后,在这个东西上用功,才是在圆满你的本性呀!什么东西是永远没办法离开的呢?想想看呀!若能找到这个东西,并在这个东西上面有所成就,那么便是永恒不朽的成就。若是在一个可以离开的东西上面用功,纵然有所成就,那也不过是火石电光般的成就而已,有什么值得努力的呢?!

    常常有人喜欢空谈「生命的意义」!你有没有想过,你的真正生命在那里?永远跟着我,陪伴着我,不曾离开过我的东西是什么?那才是我真正的生命!若是这点没有找到的话,空谈生命的意义岂不是太短暂,且太虚幻了吗!找不到这个东西,你所有的努力并非在圆满你的生命,而是在圆满一些看起来暂时存在,而它马上要离你而去的虚幻成就而已!

    为了厘清这个盲点,子思特别举出「可离非道也」这句话,表示这是老天爷给你那个无法抗拒的东西,你想离也离不开的,这东西正是你那真我的生命,及你那本性的所在,这个东西此刻就存在你那短暂的身体里面,即使有朝一日你的肉体四大分散了,做神做鬼它还是陪着你的,它正是你的生命主轴,永远不会与你分开的。此刻你想要认识它,你得要往身内观察才能有所发现,若是你一直往外看的话,不能有丝毫收获的。

    子思谈到这里,那个「不可须臾离也」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还没说出来!为了慢慢引导我们接近这个重点,子思便铺陈了以下这段文章: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_中庸·首章_腾讯视频

    子思说这个所最该戒慎恐惧的东西是「不睹不闻」的,它不是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不是用耳朵可以听得到的,因为它就在你的身内,除非你去「感觉」它,否则你无法认清它的样貌。

    子思又用说这个东西「莫现乎隐、莫显乎微」,它深藏在内,所以非常的隐微,人们常会忽略了它的存在,但它对人们的影响,却是如此的明显,只要一个人的内在微微的一动,不仅外在整个人的言行都被憾动了,而且还可能影响到超围所有的人。所以子思要我们以非常戒慎恐惧的态度,往内观察它、觉知它的存在。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这两句话,是表示内在那个隐微的东西,所发出来的力量,才是真正可怕的。

    仔细思索子思的文章,到这里每个人都会在内心产生疑问,到底子思所指的是内在的什么东西呢?刚开始往内观察的时候你会很茫然,子思到底要我观察什么?要我找什么?什么才是我生命的本质?什么才是一剎那都离不开的东西?

    虽然你还感受不到任何东西,抓不到观察的主轴,然而你却感受得到,你的内在有一个隐微的东西,力量非常巨大,他深深影响着你的思考、情绪、甚至一举一动!

    例如我们莫名其妙的开始担忧,我们莫名其妙开始烦燥,有一个感觉,使你的脑袋停不下来,使你坐立难安,甚至驱使着你不停的走动!有的人必须要让自已感觉很忙碌,若是一静下来就慌,就担忧,就烦燥,就不舒服;有的人则必须让自己很安静,一动就不舒服,就烦燥不安。

    这都显示着有个内在的力量在控制着他们的情绪与作为,那个东西形成人们的个性与作为,也形成各种的执着,各种的毛病!

    你可能读到了大学,读到了好几个博士,你可以懂很多的道理,但你有时可能连让自己平静下来,或快乐起来的能力都没有!你不知道被什么力量给控制了!你找不到它的踪迹,因为它深藏在你内,它很隐微,可是你知道它的力量却大得不得了!因此子思以「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来形容它。

    你知道这个力量此刻正存在你的身中,而非在你的身外,想要了解它,你必须慢慢的观察,才能找出所有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找到原有清真的本性来。而下文正是道破照见那主角的原则…

    「是故君子慎其独也」!

    什么是「独」?

    大多数的人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不会做亏心事”来解释“慎其独”!这样解释虽然容易懂,也一直广为大众所接受,但这却是一个沦落到往外解释的方式!而中庸的「率性之谓道」主要是指内在的修为,而非外在的形式。因此这种解释方式恐有违「不可需臾离也」的原则,也违背了心性在内不在外的原则。因此这种解释方式,可能并非子思的第一义。那么「独」这个字还有别的含义吗?有的,在古圣贤的眼中,「独」这个字,一直是「不受它勿污染的纯净的本性」的代名词。

    例如在南华经里有这么一段:「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这段话的意是说,连生死得象都迷惑不了他时,内心才能像清晨一般的清彻;内心清彻了,才能照见自己与生俱来的纯真本性;本性是超越时空的,因此照见那纯真的本性,便能进入无古无今不生不死的以恒生命了。

    以上南华经里的这个「独」字,若是把它解释为「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便与上下文完全不能连贯了,因此「独」这个字在古人的眼中,有更宽广的含意存在。就像中庸的「慎其独」,以及南华经的「朝彻而后见独」,这两个独字,都是在指每个人身中那个清真纯一的本性,因为没有后天的情识来污染,只维持其原来的纯真,所以称为「独」。

    而在实务的反观觉照中,透过慢慢的观察,逐一的厘清,拨开原有的混乱,使之归于原来天赋的本真,就是「见独」了。

    见独就是照见心性的本真,让本性单独的存在,不使它攀附任何贪傎的分别情识,只允许它存在单独、纯净的原貌。

    古老的圣贤君子毕生修持所致力的,正是以此专一纯净的本质为重。也由于这个修持主轴的关系,也才有中华民族「精一执中」的博大文化内涵的存在,而对于本性精一执中的内涵,也正与此处的「慎其独也」不谋而合。

    只有如以上将这个「独」字往内去解释的方式,才能与上下文连贯,若是把这个独字用「一个人独处,外面没有别人」来解释,便要与「率性」的前后文连结不起来了!我们要相信,圣贤的逻辑能力是非常强的,他们在写书的时候,绝不会前两句与后两句写得毫无关联的,而是一个主旨贯穿全篇的!就像子思上几句说「可离非道也」,接着马上又说「是故君子慎其独也」,因此这个「独」字,当然指的是前面那个“想离也离不开”的东西才对!

    因此子思所讲的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以及这个「独」字,

    所指的都与这句「可离非道也」有密切关联的,都是一剎那都没有办法离的!圣贤不会像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写个短短的文章,或是读个短短几段话,老是没头没脑的,才隔没几句就离开主轴了!

    而那个「不可需臾离也」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想要知道答案,就必须再回到前文,中庸这篇文章开宗明义便已指出「天命之谓性」!那个一剎那都离不开的东西,正是我们的「性」!而我们的性现在在那里呢?它此刻正在我们皮肤里面!就算是人死了之后,臭皮囊丢掉了,但它依然存在我们的法身里面!它正是我们生命的主轴,它生生世世、分分秒秒都与我们同在,你连一秒钟都无法离开它的!

    但它在身中是如此的隐微、如此的容易引起混淆,因此很少人能真正的认识到它的存在,又更少人能认识到它的纯真。然而每个人却都深深的受到它的控制,它是如此的隐微,而又是如此的巨大。因此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性」这个简单的字,自古以来,真是不知困死多少英雄好汉!你看如来佛悟了多久,才悟到一句话:「奇哉!奇哉!万物皆具佛性!」连这么聪明的人,悟了多久才悟出一个「性」字来,可见这个性字真是不易体会的呀!

    在修行的领域中,每个人都以为读过几本讲了「本性」的书,就懂本性了。或是以为能够动笔翻译本性的人,或是能够上台宣讲本性的人,就是懂了本性了。但要记得,本性不是一个名词而已,本性是一个天然、奇妙造化规则,谁能启开身中那个本自天然、不假人为造作的奇妙造化,以着这个造化踏实的走在渐渐成佛的道路上,这才是懂得本性的人,才是照见本性的人。

    既然本性不管我当人也好,当鬼也好,当佛也好,一剎那都没办法离开的,那么可见它现在正在我的身内,只要我们一闭眼返观,它必然存在于当下的!不论再聪明的人也好,再笨的人也好,只要一返观,它必然存在的!因为他们此刻都拥有自己的本或!

    那么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呢?虽然它无时无刻都在,但一个人开始学习往内观照,若没有明人指点,观照三年五载,你还是一脸茫然的!你依然常常纳闷,到底它是什么东西呀?!

    以前我有一个学生,我叫他闭着眼睛内观,观了一个月,他向我说他观出一个成效来了。我说什么成效?他说他在胸膛中观到一只佛的手掌!我说「停留多久?」他说「大概有三分钟」!我说「三分钟后呢?」他说「不见了!」我说「可离非道也!」

    各位,所以要不要读圣贤书呀!圣人说「可离非道也!」就算如来佛的佛手进入你的胸膛,那又怎么样?他是他,我是我,就像两棵站在旁边的树,那一棵树的树枝伸入我的树丛里,那又怎么样?他的性还是他的,我的性还是我的,各造化各的,谁也帮不了谁的!

    就像我以前对圣贤经典就感到非常的好奇,经书中常说「万法惟心」,说一切的答案通通都在内,到底是内在的什么呢?我感到非常好奇?我看着书中一些返观觉照、回光返照的句子,我便自己开始揣摩内观!

    我闭上眼睛就开始观照自己,就像大多数的人一样,我不知道要观什么?但我非常用力的观照。起初我想象是不是观一阵子会发现超能力?还是会变透视眼?还是会看见几世前的我?或是不是有一天会看见我的肝肺呀?还是变成可以隔空发功呀!或是会不会看见几只鬼呢?吓死人呀!

    那么到底什么东西是现在就存在,且不管以前还是以后,你我一秒钟都离不开的呢?各位,这个事情真的是要仔细的想想呀!因为会离开你的东西,即使你在这上面有所成就,也不能永远属于你的呀!现在就让我们看看子思接下来怎么说吧!

    到底往内观照时,要以什么为观照的主轴?在考虑要怎么落笔,来描述这个隐微难察的东西时,子思心里在想,若把这个往内观照的学问讲得太细微,便会让众生不容易观察,也会让众生望而生怯!若是把它讲得太浅,又怕众生小看这个性理心法。

    到底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众生容易体悟这个幽深的「性」字与「道」字,而又不会觉得太难而退却呢!

    就像很多人会问,你说性是一种造化规则,那我怎么可能在返观觉照的时侯,看到我的那个造化规则是怎么回事呢?如果要这样才能做学问,那这个学问还做得来吗?对的,如果要这样才能做这个学问,那就算是天下第一等聪明的人也做不来的,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呢!

    然而众生可以用一些比较具体而简单的方式,使我们可以体验它的存在,也可以获得它为我们所带来的好处。这道理就好像我们想买一部最精密的凯迪拉克汽车一样,你大可不必去研究这部精密汽车的每一个零件,也不必知道它每一个设计的复杂构造与原理,你大可不爱把自己弄得像个设计汽车的工程师一样的聪明,事实上这部精密的汽车是每个愚夫愚妇都能轻松驾驭的!你只要知道加什么油、知道怎么开它,它就能为你带来莫大的好处了!

    圆满我们的本性,以又享受奇妙的本性所带来的好处也是一样,我们不需要练就了像透视,或有什么洞澈三世因果的超能力,或有什么法术之类的能力,不需要的!子思在中庸里面说:「虽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这个学问是愚夫愚妇都可以深入的!因为老天爷在造你的时候,已经在你的本或中,设计了一切的奥妙!你丝毫不必担心你会遗漏了什么!

    众生是如此的愚昧,而「性」是如此的隐微而精密,但要圆满你的性、显现你的性,根据老天爷的设计,你只要懂得去检验一些简单明白的东西就可以做到了!而那简单明白的东西是什么呢?这个重点就在下面这句话…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_中庸·首章_腾讯视频

    现在我们就花点时间,来说明这段中庸里面最重要的话。这段话在修行的道路上,就像开车时的方向盘和油门一样,这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段话,你可别让它溜掉了!这段话中,子思使用「喜怒哀乐」及「中和」这两个词,来说明检验「本性」的具体步骤,以及前文中所提及那个「不可须臾离也」的东西!

    中庸首章中一开始就先谈「率性之谓道」,后来又说这个性字是「不可须臾离也」的,它是做人也好,做鬼也好,一秒钟都离不开的。而后又说「莫现乎隐,莫显乎微。」用「隐微」两个字,说它就存在我们体内,但这本性很隐微,并不容易观察明白,在原理上、本质上,幽深到连圣贤都不一定能明白的。但仔细看「莫现」与「莫显」又让我们明了,这个性虽然隐微难懂,但可藉由很明白的征兆,就可以体察到它的存在,就连愚夫愚妇也能一目了解的。

    最后子思说出这个检验本性的明显征兆在那里呢?

    就在把握「喜怒哀乐未发」,与「喜怒哀乐已发」之时,来检验它是否得到中和而已!

    我再把这段话的重点浓缩一下,意思是说,往内观照时而底要观察什么呢?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观察「喜怒哀乐」!只是观察喜怒哀乐这么平凡的东西,就可以照见我们的本性!这就是中庸为什么说「虽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的原因!

    各位,不论聪明或愚昧,谁没有喜怒哀乐呢?又有谁可以离开喜怒哀乐的发或未发呢?你说「我现在坐在这里很平静,我没有喜怒哀乐,我没什么心情!」但没什么心情算不算心情的一种呢?那就已经于「喜怒哀乐之未发」的状态中了!或者你说「我坐在这里好烦躁、听不懂、听得很生气!」或是你说「我听得法喜充满!」这便十已经在「喜怒哀乐已发」的状态中了!

    这句话的重点就是要告诉我们,要得证一身之道,得先由观察「喜怒哀乐」这个征兆做为起点。而喜怒哀乐这四个字指的是什么呢?我们再浓缩一下,它指的就是我们常说的「情绪」!

    试想,有谁可以离开自己的情绪呢?没有办法的。做人有情绪,做鬼、做佛也有情绪的。你看那电影里的鬼,为了上辈子的冤屈,他还要千刀万里追,日日夜夜都想到要报复,怎么没有情绪呢!那么做佛有没有心情呢?佛当然也有心情,佛看到苦难的众生有没有慈悲呢?那么慈悲算不算心情的一种呢?当然是啊!

    在中庸首章里面,子思所要告诉我们修行的唯一重点是「性」,但是性子太深了,不好懂,于是他退而求其次,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地方,使我们便于入手。这个浅显而易于入手的地方是什么呢?那就在「情绪」这两个字上面而已!从情绪「发」与「未发」来检验,便可以得证率性之道。更确初的说,只要观察「情绪」这个征兆,是否符合「中」与「和」的标准,便可以踏上「率性成佛」之路了!

    所以不要小看「情绪」这个粗俗的东西,它可是一个可以通往甚深法界的指标呢!情绪是这么的重要,然而大半的人并不了解,圣贤所谓的「情绪」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因此以下我要花一点时间来谈谈,什么是「情绪」!

    想要了解情绪这两个字的内涵,最重要的是要去体会“情绪的冲动是由什么构成的?”以及体会到“情绪到底是发生在身体的什么地方?”这两个问题。但当一般人发生情绪的时候,通常只是陷入情绪的痛苦而已,哪还能看到他的身中有什么真相发生!

    前文中提及「性」是老天爷给的,而它究竟是什么东西呢?不好说!但是那个东西,在你身上显现出来的明显征兆是什么呢?最明显的,莫过于你的「情绪」了!因此要检验你是否走在「率性」的道路上,就是要从检验你的「情绪」做为起步的!

    而到底要检验情绪的什么呢?我们所要观察的,并不在于让情绪都不要发,也不是专注在分析什么事情才可以发,或是什么事情不能发;更非检验情绪发多大才算合理、才算中节,而是要检验未发时有没有符合「中」、已发时有没有符合「和」的这两大重点。

    我们所要观察的是,在我们的身中有个东西构成了人们的情绪,在那个东西未发动的时候,人们便了无罣碍,而当那个东西已经发动时,它立刻烦恼罣碍着每一个人!这个不起眼的东西,它其实非常的隐微,因此从来没有人把它当成个角色来看待,但每当它一动起来,编织起情绪这个迷魂阵的时候,便足以让世上所有的人都烦恼不堪的!因此只要观察组成情绪的那个主角,看穿它原来只是一股微不足道的能量罢了,不要再被那股微小的力量所欺瞒操弄,你便有机会走入率性与解脱的大道了!

    我们了解一般人情绪已发的时候,也必是被烦恼所罣碍的当下!但是子思所说的「发而皆中节」这句话,指的又是什么境界呢?情绪既然已经发了,都动怒动哀了,到底要怎么中节呢?而「中节」指的又是中什么节呢?在这样的意境下,到底还有没有烦恼罣碍呢?

    没错,子思的「发而中节」这句话,真是带给我们一大堆的疑问!但也因为这句话,却指引着我们有能力去对自己的本性做深度的观察与省思。这篇文章一开始,就以「天命之谓性」作为开场,而此处的「中节」,所指的当然是切中老天爷所赋予的「天命之性」的自然节度,而非指那些人为的看法或人为的经营。

    但什么是老天爷天命之性的天然节度呢?众所周知,生命的本质是一股能量,而老天赋予给我的生命本质,那股能量「动」的时候是什么形态?「静」的时候又是什么形态?那能量是由什么东西来组成的?它与情绪间有什么关系?它又是如何演变成足以控制人们心灵的情绪烦恼?而又为什么说本性里隐藏着隽永的安宁呢?

    你得把这些盲点一一在自身中观照个清楚来!才能走出无尽的迷惘。但这盲点要从哪里观察起呢?子思指导我们,这必须在情绪的「发」与「未发」这两个征兆上来用功夫,才能快速见效的!

    得再简单一点,便是要我们观察,喜怒哀乐发的时候是什么在发动?它是由什么所组成的?而未发的时候它又是什么样貌?透过长时间慢慢慢的观察,每个人终将会发现,人们的情绪是由一种「流动的能量」所组成的!而那股流动的能量,我们的老祖宗给予了一个名词,称它为「气」!而现代人则喜欢用「能量」这个名词来形容,这其实是完全一样的。

    例如我感动的时候,必有一股温暖的气息在胸膛;我哀伤时,它便换成一股酸酸的气息在胸膛;我愤怒的时候,它便换成一股刚烈的气息在胸膛…是这股胸中的气息组成了人们的心情,也罣碍着人们的心灵!(至于内心的情绪为什么存在胸中这个区域?详细说明资料请参考愚着“失落的内心”一书。)

    你是否观察到,当你在还没有情绪,而正要转变成有情绪的那个当下,到底身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才让你感受到情绪的发生?你是否曾经检验过胸膛内,那个起起伏伏、潮来潮往的气血形态,看它是如何演变成喜怒哀乐等情绪来迷惑人们的?

    当你喜怒哀乐未发时,仔细观察这气机未发的形态,它是一种微微的动态,细细麻麻的、忽生忽灭的。这种微微的感受,通常并不会使人们感到有烦恼罣碍的存在。身中这种气机的原始形态,了无习气烦恼的攀附,完全符合天赋的自然节度,子思就以「中」这个字来称呼它。

    这个「中」的气机型态,便是一切万物本性的根本,也是万物本性造化的基本形态,万物的造化本质都是由这种忽生忽灭的气机基本形态所往前推进的。学习内观的第一步,便是要先把这个部份看清楚,也就是喜怒未发之时,身中气机一种平稳的基本感觉。

    至于喜怒已发的时候,胸中的气机起伏便会产生一些变化,例如听到一句什么逆耳话,胸中发生什么变化?或是看到一个什么不喜欢的画面,胸中也可能有个变化。这胸中能量的微微一动,也就是人们喜怒哀乐等好恶情绪已经在发动的时候了。这时候人们的内心不是充满着贪爱,便是充满着嗔厌的当下了。

    然而气的真相就只是气,能量的真相就只是能量,何曾有什么贪嗔情緖的意义存在其间呢?因此当胸中的气机在起伏、在改变的时候,若能以着纯净的觉知去观照它,观照那能量原来生灭起伏的实相,不使这简单的气机起伏演变成贪嗔分别等意义,那么这气机虽然正在起伏动荡,依然不会对你形成丝毫的罣碍。

    因为那只是一股微微的能量在你的身中生灭起伏着,就像水在河中自由自在的流动着而已。这时气机虽然正在变动,甚至正在加速,但以这种智慧去观照,却非常的畅然祥和,了无贪嗔烦恼的意义。这种境界在庸里叫做「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而金刚经里则称为「无所住而生其心」。所谓「生其心」就是「发而中节」;所谓「无所住」就是了无贪嗔意义,无二无别。

    「和」是喜怒已发时,气机能量虽动,但透过观照,依然保持自由畅然起伏的原貌,没有一点好恶夹杂于不间;「中」则是喜怒未发时气机能量细细麻麻、忽生忽灭的宁静常态。比较起来「和」的气血感受,比「中」的气血感受较为动态而多变,「中」并不是气机能量都不动,只是比较起来较为宁静而已。就是因为中、和这一动一静的气机变化,因而促成周身造化的往前推进。

    万物有了气机造化,生命才往前推进,才得以生生不息,而那造化的自然规则就是万物的「本性」所在。人类也是一样,我们的本性造化,正隐藏在这气机变化的动、静之间,巧妙的往前推进。古修行者之所以能练就佛的金刚法身,也是由显现这天赋的造化本质,所造就出来的,这正是「性」的尊贵之处,因此佛家有「见性成佛」之说。

    然而「见性」这两个子一直被人们赋于过度神奇的面貌,那是因为检验我们的本性对众生来说并非易事,要了解周身造化,更是难上加难,因而这个课题至今已经越说越奇,奇到无可捉摸了。但本性是「不可须臾离也」的,它是分分秒秒都存在你我身中的,本性是「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的,因此明眼的人知道,任何当下返观,它必然随时都存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依照它显现出来的征兆,来加以检验的。

    那么要检验什么呢?那就是我们的「情绪」!我们的「喜怒哀乐」!从这个人人所必有的自然现象里,可以照见我们的本性!然而子思所谓的「喜怒哀乐」指的是广泛的各种正面、负面的情绪而言的,而不是只限定在这四项的范围。

    检验情绪未发的时侯,气机较静的基本感觉,那是一种没有贪嗔罣碍的感觉;也要检验情绪已发的时候,那能量上不攀附贪嗔痴爱的知见,只是能量流畅的生灭起伏着的感觉。时常静静的看着气机动与静的感觉,只是做这两项的观察,你就可以照见本性的「中和」之道,也就可以得到本性造化的无尽法益了。

    现在回到前面的主题,世上有什么东西是你任何一分一秒钟,永远都没有办法离开的呢?仔细的想想,就只有这个「气」字,是你永远无法离开一剎那的。人们的情绪与精神,就是由气的起伏所反应出来的;鬼的阴身中俱足种种变化,也是气的起伏所反应出来的;佛的法身放之弥六合,缩之退藏于密,也是由气的变化所反应出来的。不论你是做人也好、做鬼也好,做仙做佛也好,这是你永远都无法离开一秒钟的!连一剎那都没办法离开的!

    因此只有这个气机的生灭起伏,才是你生命的本质所在,只有这股气才是真道与本性所隐藏的所在!所以子思直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而孔夫子写易经的时候则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阴阳是什么呢?阴阳就是「气」。

    简单的说,道就是气。「气」就是构成万物的生命本质的根本。

    既然我们是「气」所构成的,所以只要我们懂得检验自身的气机生灭起伏,看它此刻在身中自不自在、纯不纯净,便是在检验我们本性自在与否的依据了。而检验我们身上的气,从哪里检验起最为明确呢?子思说从「喜怒哀乐」来检验最为明确不过了!

    然而初学常会发现,喜怒哀乐的「未发」过于隐微,其实并不容易检验,那么则可以先从检验「已发」作为起步;检验已发可以确知情绪的罣碍真相,可以确知那本无意义的气机活动,是否已沦为贪嗔情绪的好恶意义。

    然而检验已发时,初学常又不知不觉的堕入情绪的枷锁,无法照见气机起伏的本真,因而不能中了天然本性的自在节度。若是如此,则又可以回头去检验未发时的清真,这两者都可说是相辅相成的。

    时常的返观检验,先把情绪的主轴厘清,再把已发的形态观察清楚,再来观察未发的基本感觉。平时气机虽然是属于未发,但是它还有一个基础的感觉存在,只是这感觉比较微弱而已,这个基本的感觉形态叫做「中」。而已发的气血比起未发院较为强烈,震荡起伏比较大,此刻若依然能够照见气血自在清真的原貌便称为「和」。

    紧接着我要谈谈「中节」的问题,这两个字是各教圣贤解脱心法的解脱精髓所在,而自古以来无数的修行人,却很少人有机会悟入,更何况是为三餐奔忙的芸芸众生呢!

    这学问的困难所在,就在于众生们胸中的气机只要一动,同一霎那也就代表他的情绪也开始动了,情绪一动,同时也代表人们的好恶、分别知见也已经改动了!在这一霎那后,我们在内心充满着贪嗔痴爱,而我们的「本性造化」也在同一霎那开始被扭曲到六道轮回的造化路上。这个当下我们没有「率性」,也没有「中节」,这个当下众生们正走在离道越来越远的道路上!这一切都是由我们的「人心」所造成的,因此古圣人以「人心惟危」来形容内心那些贪嗔妄见对生命的危害。

    然而历代的觉悟者则大不相同,当他们胸中的气机能量一动之时,他们依然只是如如的观照着那气机自在起伏的清真实相,而不让它变成贪嗔痴爱等意义的催化剂,

    也不让它变成罣碍心灵的因素,它只是让气血的变化维持它自在畅然的原貌。有了这种正知正见,也代表他此刻正在「率性」、正在「中节」、正在「如是观」、正在「观自在」,此刻真道已经运行在他日常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里面了。而能护持这样的正知正见的人是如此的希少,因此古人用「道心惟微」来形容这份正知正见是如此的不易体会。

    这个圣贤心法最不易体会处,是这种真净并非由不喜不怒而来,而是当一个人有了这种正知正见的基础,情绪是可以发的!只是在情绪发动的当下,仔细的观照胸中那股能量,使它依然保持在无分别取舍的正知正见下,因而不会对自己造成丝毫的痛苦与罣碍而已。这便是尧舜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精义所在。

    若是你误以为修行就是要修到情绪都不能发,那岂不是形同木石的无情了吗!觉悟者只是发的时候依然照见内在气血的本真而已。这种智慧,与一般顽空修行者,以不发情绪为德的知见是完全不同的。看看古人至情至性,岂谓喜怒不可发哉!

    因此一个人对于胸中气机起伏的正见能力,以及任胸中气血自在中节的能力,攸关着我们是否能够踏上「率性」坦途的关键所在。所以观照胸中内气机是否「发而中节」的觉知能力,可以说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也最困难的学问所在了!而这也正是我之所以开办「黄庭禅」,藉以提倡「直指人心」这个观照方法的目的所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庸——张庆祥(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xwi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