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炮

作者: 虞訸 | 来源:发表于2020-03-12 14:27 被阅读0次

    家乡骂人的话,透着一股子蛮劲和痛快,如若加之于人以期达到“粉身碎骨”的目的。用家乡话骂人,就是那么“满福”,其中诸如“夯客”、“蛮怂”、‘刮娃子’等,就不无显示着吾等北方人的豪爽和侠气。可是再怎么说都是骂人的话,还是不要加之于人的好,尤其是有些话,说出来是伤人的。家乡老人把那些爱“捯饬”自个的女人常用“妖精”来形容,说,谁谁谁是个“妖精”,如果做得更极端些,人们还会在那两个字之后加之“婆”就成了“妖精婆”,这三个字的“铀浓缩”指数应当是比那“妖精”二字是几何级的成倍增长的。单单“妖精”二字不尽是贬义,偶也兼有中性甚至褒义,如小孩子做出如此之举动,大人便不无怜爱地扽起小脸蛋说,“瞧你这个尕‘妖精’”。

    可是唯独有一种骂人的话,是万万不可轻易出口的,因为听说这比前面所列更加伤人自尊些。家乡把那些行影动作甚而语气腔调有点仿佛女人的男性,唤做“丫丫子”。当然不甚确切是不是这个“丫”,也或许是“鸭”,因为这个字曾有一段时间名声不好,可能还有涉“性别紊乱征”,况家乡人向来把有些地方地男人称做“奶油”。

    后来渐渐知道家乡人所谓“丫丫子”者,比较科学的叫法应是“娘娘腔”。其实按照心理学研究证明,“娘娘腔”的形成跟人成长的环境有关,《红楼梦》中的宝玉哥哥便是如此类情况。且有研究证明,6%的男孩子有这种倾向,如果在其成长环境中缺乏阳刚之气氛营造,到其成年也不会消退。现今社会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女教师的占比呈上升趋势,所以这也是应当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并加以干预的。由此看来,这是一种心理现象,与家乡人骂人的话还是有些区别的,他们仅表现在语言、动作上,尚没直接反映在妆容上。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出现了一种叫做“娘炮”亦或“伪娘”的现象,这些人的症状恰恰与“娘娘腔”相反,并没有明显表现在“腔调”和动作上,更多的反而是在妆容上,这就有了研究之必须了。

    娘炮,同炮娘,意思是,男生动作表情女性化,娘炮一词来自台湾,属形容词并非脏话。出自于台湾的一部青春偶像剧《别叫我软柿子》的台词,女主角骂男主角“娘炮”,意思就是说他生性软弱,怕事跟个娘们一样,有的人就把它延伸出来指男人娘娘腔。可见娘炮还是应属“娘娘腔”一流,也仅是动作表情的女性化。

    而“伪娘”则是更深层次的女性化,他(我都不好意思用这个)拥有接近于或等同于女性的美丽相貌、身材,同时拥有男女两性魅力。这就不同于路易十四穿高跟鞋了,带有极强的萌属性,有的可能更胜一般女性角色。

    “伪者,人为之,非天真也”,本为动词,原义为欺诈,后转为形容词,否定,代指虚假、不真实,与“正”相对。“娘”,形声,从女,声良。名词,本义为怀有身孕的妇女,后引申为妇女,且多指妙龄少女。古汉语中多用于对少女的称呼。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对我们传统社会阴柔阳刚观念的一个冲击,打破了我们传统意识上的审美。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意识并未定型阶段极其容易受到好奇心与盲目从众的趋势,对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产生扭曲理解。

    加之如今电视、网络、自媒体的泛滥,不自觉地起到了误导青少年作用。如今打开诸多“真人秀”节目,可真是“安能辨它是雌雄”了,再加上层出不群的“小鲜肉”,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往往都具备粉嫩稚气的脸庞,不分男女,这一点跟“伪娘”相像。

    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中国最伟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艺术也就是男人扮女人。虽然这话只是出于对某个人和传统文化的不满,但如果我们的文化艺术仅仅停留在男人扮女人上自然是不可取的,况且我们不能有形无形地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即便是追求文化多元的今天,我们也要分得清那些是积极的、健康的,那些是消极的、病态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娘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xwuj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