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将聪明人、傻子和奴才三种人的语言、行动进行对比,让读者透过现象看本质,思考到底哪种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或者傻子。他写道:“奴才自始至终都是奴才的样子。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有这样,也只能这样。”看到这里,这我想起先生写的那篇《祝福》。祥林嫂的儿子被狼吃掉后,她变得神神叨叨,见人就和人家说她儿子被狼叼走的过程。起先,她的话很有效果,人们有的敛起笑容,听她讲她的不幸;有的同情她,陪她掉几颗眼泪。于是,她一遍又一遍地对人说:
“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各处去一向,都没有。我急了,央人去寻去。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后来,人们渐渐不耐烦了,看到她就远远地躲开。有的甚至毫不留情地训斥她说个没完。在《祝福》一文中,鲁迅有意重复这些话,意在说明儿子的死对祥林嫂产生了巨大的打击,没了精神依托的她,始终忘不掉那个悲剧发生的场面。反衬出当时人们对待穷苦人冷漠无情和麻木、利己的态度。
祥林嫂和奴才有个共同之处就是他们同是身处旧社会的底层劳苦人,无法挣脱上层社会的人对他们的压迫。他们仅仅是找人诉苦,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的认知有限,精神上麻木不仁,认为他们命该如此。
读完《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文章,觉得奴才寻人诉苦只是一个动作,并没有要寻求怎么改变现状的意思,鲁迅先生重点要突出他一辈子都是“奴才”这个特征。
奴才和聪明人悲哀地诉苦,眼泪联成一线。聪明人也惨然说:“这实在是令人同情。”他仿佛得到了安慰,一整天高高兴兴地做活。
没几日,他的内心又不平起来,仍然想找人诉苦。这次他找了一个傻子。傻子听完他的苦情,不由得惊叫起来,把奴才吓了一跳。
傻子气愤地说:“你不会让你的主人开个窗吗?”为彻底帮助奴才解决问题,傻子跟着他一路去了奴才睡觉的地方。他动手就砸那泥墙,想帮他打开一个窗洞。奴才赶紧让傻子停止。傻子依旧在砸,奴才大声叫人,说有强盗在毁他们的屋子。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
他获得了夸奖,傻子被闻声而来的奴才们赶走。
许多人来慰问奴才,包括之前的那个聪明人。奴才万分感激聪明人有先见之明,因为聪明人曾对他说他会好起来的。此刻,奴才得到主人的夸奖,他认为自己已经好起来了。
“可不是么……”聪明人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
文章中,聪明人并没有采取行动帮助奴才,他的言语也是在维护当时的社会制度。奴才有很多对社会不满的地方,但他一直不敢行动,骨子里充满永世为奴的本质。傻子同情奴才的遭遇,他属于行动派,遇到问题就积极想办法解决。鲁迅先生间接地歌颂了傻子的做法,让聪明人与傻子形成鲜明对比,寓意实在是深刻。
在我们如今的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困境时,同样存在“聪明人”与“傻子”。该如何区分,我想人们都晓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