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在前面:昨儿朋友给我下了个挑战,来测试一下我的知识量(只是当初对于ta觉得我论述题不会憋不出来这事,我很无脑回答了一句“我可以帮你想”这才有了下文……)。好吧,我没多想就接受了(?明明文学造诣就一般般啊)。“从中外文学角度,谈谈文学即人学,800~1000字”,允许我参考知网知乎豆瓣。没想到,一写就是一天。以下是成品:
文学带我们心鹜八极、驰骋想象的边际,却何尝不是体味人间再现的历历目目、林林总总。

文学就在于人情人性
人性是什么,是谢霆锋没有因张柏芝的艳照门风波心生芥蒂,却受不了张陈重逢合影的舆论压力;是张雨绮挥刀砍渣男闹到满城风雨,离婚后还发博暗示两人复合的可能;是罗志祥接受周杨青的黑历史,分手后却暗讽她整容。当初你爱的就是现在你恨的,爱恨纠缠,善恶参半,这就是真实的人类。
人,就是这么复杂,遑论用一个横截面来评判一个人,那么水至清则无鱼,天下可曾有完人。遂人性的幽微曼妙,就如同贾宝玉万花丛中过,也执着木石前缘;似《请买票》里面对众前任和现任对于心上人的逼问,约翰做不到真正游戏人间的轻佻。博爱是真,专一亦是真。饭圈女孩不也是房子建得够多,却对墙头哪一个不都是真情实感呢。
千百年来最不缺劝人向良的经典,可圣贤书乃是精英文化约束大众的产物,故教科书上出现的从来都是人形立牌式的完美人物,却不会教人如何成为一个立体鲜活的完整灵魂。莫言如是说:“过去我们的作品里所谓坏人绝对是坏人,好人绝对是好人,就是因为我们站的地方低了一点,仅仅站在一个阶级的立场上。好人如果有缺点的话,顶多是骄傲自大,或者作风武断,有点军阀习气的毛病,肯定没有道德上致命的瑕疵;坏人如果有优点的话,也顶多是比较软弱,偶尔会闪现出怜悯之心,这是写坏人的最大限度了。基本上,坏人都坏得体无完肤,好人是好得一点儿缺点都没有,这样的描写,显然也是违背了生活真实”。好些年来,因着国家的特殊国情,文学作品也沦为政治宣传的工具,故建国后高校难再可以培养出一代大师。

文学赋予历史烟火气
“文史不分家”传统自先秦便肇始,汉武帝时期司马迁顶着争议为难登大雅之堂的游侠刺客挥毫列传,只因本该为道义现身的精神传统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本身主张这一价值信念的上层人士愈发利禄,不矜名利的气节早已远去。而风俗浇漓,恶孽弥漫,却只有这一群不入流的乡曲之侠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救微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他的悲惨际遇又加深了对这些边缘群体的深深好感与敬意,把对当权者一腔快意恩仇诉诸笔端,全权消融在这一招一式之间,于是有着君子品行的乱世枭雄形象便跃然纸上,文史未分时的艺术性成为了史书的加持。意有所郁结,愤慨之情在字里行间流淌。可谓,史韵而诗心。而这正赋予了历史烟火气,在时空切换中魂穿主人公,一同在时代的浪潮里群情汹涌。

文学的真实是阅读的五感全开
作家金宇澄在《十三邀》中这样说道:“年轻读者对三观不正特别敏感,比如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渥伦斯基,按现在的说法是渣男,这个也渣男,那个也渣男,你用这么低能的一句话去涵盖它太幼稚太可怜。人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人活到一定年龄,只会觉得人越来越复杂。人不可以这么被简单涵盖。”
用三观不正来看待复杂人性,是作为读者和观众主要群体的当代年轻人一大通病。快餐时代的人们没有品读的耐性,亦不能丰盈他们的内心。可礼制的规范终究规训不了的人性,看多了低幼网文,却也因着人性的喜新厌旧想沉下心来看一看深刻的、直击人心的佳作。石神是一无是处的loser吗?余占鳌作奸犯科、戴凤莲不守妇道,你能说他们对祖国之爱有一丝不纯吗?
山本耀司曾说:“‘自己’这个东西往往是看不见的,你要撞上一些别的什么东西,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从前,我们习惯于站在道德高地俯瞰众生,看书也总带着些许旁观,可真正的文学却以其对至情至性真切的剔肤见骨,让我们学会了尊重一切,同时,也遇见了自己。“了解一切就会原谅一切”,这应该算是一个五感全开的灵魂对人性极致的描述罢。

得到的答复:

唉,最终只落得个“知识量丰富”哈哈哈哈,看来还是一篇不合格的论述答案,遛了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