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的分享,其中我忘记了提问者的问题,他的回答是:把人放在没有通讯设备的地方,他会找到自己的兴趣,(若没有环境的加压,我们会一直生活在舒适区里)。
印象比较深的是,他在创作另一部剧时,在阅读一些苦涩的书籍,读起来难读,却在创作时用到了其中的内容,读书,于每个人的用处都不一样。他是在读书的时候,想着自己的创作,这个点可以放在这里,那个点可以放在那里,然后,再进行逻辑通顺,最后成稿出文。
读书的过程并不是单纯地为了体验,而是为了不断积蓄力量。
始终强调读书的目的一定要明确。通过读书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并且应用到自己的人生,使之发生变化,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有了明确的读书目的,就应该大胆地去实践。
“做学问,需要深入,深入以后才能跳出来;如果身陷其中出不来,那就是让学问给框住了”。
我们不会去做学问,但也会做自己的事情,太过于投入,也会影响自己,要学会适当地抽离。正如演员拍戏,作者创造角色,我们都会把自己代入进去,把情绪饱满,让观众,读者能感受到里面人物的张力,但是,拍戏结束,创作结束,就要给自己放放假。
走了很久,你回头时会发现,基本功的重要。
舞蹈有基本功,你有了很好的成绩,也在每天坚持着练习两个小时的基本功,凡事的底层逻辑都相通,一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一日不写字,拿起笔会手生,若每日坚持半个小时的笔记,贵在持之以恒。
我们多少都有‘完美主义’,一个产品,想要打磨得非常精美再推出市场,一篇文章,想要修改得十分不错才发表,但你会发现,你越往后拖延,越错过了些什么,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把全部都想得到,一定是在你的过程中再来完善它,当一个作品80%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它展示出来。
只有在一次次地磨合中,才能让它越来越好,而不是在心中原地打转,捂得越紧,越会错过本来的机会。
我们总是在说,机会为什么不光顾自己?那你做到了吗?如果你不努力,所谓的机会就什么也不是。
方法那么多,只是在于你做不做,肯不肯去做,愿不愿意去做。
书,一本一本读,饭,一口一口吃,后来发现,其实,一切都很简单,只是我们越来越复杂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