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牧在一首名为《清明》的诗作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只所以能从古流传至今,除了诗人的杰出才华和当时心境外,还迎合了这个时节人们对故去亲人的怀念和不舍情愫,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来说,那就是“共情”。
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也曾写过和这个时节相关的文章,但面对今年的清明节仍有许多感慨,不吐不快。
说到清明,我就立刻想起老家的坟地,那里称不上大家印象中的公墓,而是掩在杂草丛中的大大小小的冢丘,我小的时候曾跟着爷爷奶奶给祖宗烧过纸,因为年龄小不懂什么,也只顾贪玩,间或在刚刚露出的各种青芽中找寻小小花朵,也偶尔追着早生的飞虫显露一下我能治服它的威力。
虽然左邻右舍的村民们都会在临近清明前前后后几日去扫墓祭奠故人,并且时辰一般都选在上午,但也不会碰到很多人同时拥挤的情景,一是因为那片地面积很大,即使看到其他人家也只能是遥遥相望,互不影响,二是清明前几日就有陆续来去的,应该是大数分散法起了作用。
那时地是生产队的,划出这片离村子近据说又不很肥沃的地做墓园符合集体和个人的利益,谁家有亲人故去就围绕前人掩埋的方圆地界,再打墓穴安葬便是,究竟有没有什么风水一说我不清楚,只知道在我的印象中那里就是一片不收费的墓地,并不像电影电视里那么气派正规的样子,动辄成千上万甚至值更多价钱,还要正规到立一排排显赫的墓碑,村里的那个“墓园”有人立块木牌,上书XX家祖先的名字,大多数人家还是以横竖方位能找到的,我还是很佩服家乡人的辨识能力的,从未听说过有哪家烧错纸钱送错寒食的主儿。
如今爷爷奶奶也已故去多年,我离开家乡也曲指无可数,近年来每逢清明和各种纪念故人的日子,居委会派专人代表政府提前收集大家要烧的奉送种种,统一送往规划之处焚烧,以示对自己家已故亲人的怀念,这种形式很受大家的欢迎,既表达了后人的心意,又不污染周边环境,还省出了现代人紧张的时间。我还曾听有人说过:天堂不分远近,只要想祭奠,在公家提供的专用纸袋上写明地址和已故亲人名字,“一焚”便到指定地点,像是故人也享受到现在的远距离空投了,听起来有些滑稽,但很现实。
说了这么多,在这样的节气,我还是想念在天堂的爷爷奶奶,他们的音容笑貌还会在某一时刻出现在我的梦里,尤其在这临近送“钱”的日子,因为远时父母忙于工作,把我丢给老家的爷爷奶奶带着,一直到上初中时去了县城中学方才离开,所以我对爷爷奶奶的感情甚至胜于父母,正像现在人们所说的幼时教育很关键,我感受最深的是爷爷奶奶对我的亲情点滴能陪伴我一辈子,因为从上初中后我就基本上离开家独自走上自己该走的那条冥冥之中的路,所以幼时那些珍贵的记忆可能会给我终生的陪伴,我很想我的爷爷奶奶,愿他们在天堂一切安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