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不是每个人的青春都叫芳华

不是每个人的青春都叫芳华

作者: SirenCY | 来源:发表于2018-01-05 09:02 被阅读0次

    支付宝这几天被玩的火热的“我的年度关键词”预测里,给出了“纯真”二字予我。这个结果我甚是喜欢,雀跃的同身旁的人分享。越缺越炫耀,之所以那么喜欢“纯真”这个结果,大抵是因为老了,不纯真了。

    看完电影版《芳华》后,去读了一遍原著。我想一个人应该是老了,才会想写《芳华》这样的书来。当然老并不是件坏事,杜拉斯老了写《情人》,白居易老了写“老来无所忆,唯不忘相思”——大概人真要等到上了年纪,才更容易想起那些纯真的事情,也更愿意将些曾经的蠢事当作纯真来想。

  但严歌苓并不老,网上查她的照片,还是那么的知性好看,我甚至觉得她看起来比我还年轻,那可能她只是自愿进入那片回忆和自我反思的深地。

    陈丹青曾经在访谈中提道:中国人是最不讲原则的,这是中国人最不好的地方,也是中国人最好的地方。他嘲讽的是我们的实用价值观。他讲这番话的时候已经快六十岁了,和写《芳华》的严歌苓差不多。也许人有了垂垂老矣的生理,才会忍不住地为自己的心理担忧:还有多少话没说出来为他人所知?还有多少人没被自己细细回忆一遍?

    严歌苓说这是她写得最真诚的一本书。很多人见了这句,就把自己感动得不行:这是严老师最好的书呀!是吗?当然不是。如果打动人心的东西只有真诚,那不屈和毁灭又算什么?善良和美又有什么意义?

    不止严歌苓,活着离开那个时代的很多人都有过反思,王小波有过,冯骥才有过,陈丹青当然也有。王得到的教训是:“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的精英更重要”;冯说:“忏悔是人性中的复苏,也是社会进步的历史良机,但被我们错过了。”“历史的机遇一旦错过,十倍的力量也无从挽回。”而至于陈老师,他一向比较豪放,他说的是:“中国人的信仰是:去他妈的,活下去最重要。”

不是每个人的青春都叫芳华

    是啊,活不下去的留下成为证据,活下去的离开成为见证。

    只是,不论多少人后来参与过这些反思,真正的施暴者是不会再次到场的。时间虽然抹不去在场的痕迹,但它确实抹去了当初的细节,这也是历史能够任人涂抹的原因。所以今天中学的教材轻轻勾去了汉匈之间的你死我活,这一笔勾销,意味着人们再也不用像鲁迅那样“我一个都不宽恕”,不用像先生那样,到死也落得个极没风度。

    可惜社会毕竟不是人,它也没有什么反省的能力,社会既不会因为对不起什么而去懊悔,更不会因为毁灭过什么就去自寻短见。当年我这么想,到了现在还只能这么想。时代是永远高居于个体之上的城墙,而他们,只是砌成这堵哭墙的每一小块岩石。他们哭过了,人们也以为他们哭过了,那么,再不会有什么声音和响动来惊扰我们。只有流传下来的艺术能够教给我们很多。但这艺术是有限的,有限的艺术教不会我们善恶和自明,它只能告诉我们:人与人生来是不平等的。

    这规则就像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生命其实只是一场随机应变的适者生存而已。在这人间,顺从太阳才是永恒的真理。万物生长靠太阳。

  读完《芳华》原著,要说使我有什么触动,那应该不是书中作者的反思。尽管作者一次又一次地让自己深入到人性的恶之腹地,怀疑与嫉妒,孤独与暴虐,种种被克制的力量强行打开来所涉及的每一个人物的心性。

    总感觉也许这种解析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揭发,是几十年后,人们又一次回到批斗现场,做了又一次看似深刻实则无关痛痒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检举自我能给一个沉默的世界带来什么?也许我太愚钝,还看不大出来;也许要尼采那样的人才敢指出:当你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我一直觉得思想性是艺术的第一性,美与悲伤紧随其后。然而即使是美的毁灭,也不应该仅限于外界对她的摧残,还应该有她内部的崩溃与枯萎。骆一禾在论海子时提到,光在大质量客体处弯曲——时间是多么巨大的东西啊,美是多么巨大的东西啊。可即使是巨大的美,也要作用在时间之下,也要经得起弯曲和变化。

    我们曾寄思想以厚望,而思想其实是形而上的东西,形而上的东西一旦作用在形而下的人性之上,能开出的花就很难让人直视。也许只有人之将终,其言才善。当我们走在大街上,看到乞讨,偷窃,拐卖,厮杀……看到命运不断将我们这个整体中的某一部分降到更低的层次,又使他们仰望,和我们面面相对;看到一群女人笑着经过戴假肢的人,在这毫无顾忌的笑声里有她们对落难者的同情,也有对明天如何变得更好的规划。这便是生活。

    或许书中的刘锋就如民国时的梁济那样,获得了一种“世界正在往好里去”的信心,反而有了从容赴死的勇气。

    严歌苓的编剧还是做得很不错的。所以可以想象,《芳华》从文字的想象变成视觉的感触,它给人们的感动必定会更多。当神圣的爱情终于食上了人间烟火,就像我们听到羡慕的血肉之躯在暗夜里,终于因为生活的不如意发出了长声叹息。

    然而在书中,那种叙述的角度,叙述的方法,以及其他东西早就限制了一个男人的内心世界,这种限制不仅使本该真实的陈述变得虚幻,也断绝了另一个女人爱上其他事物的后路。两个只能为爱而存在的人在一篇小说中的意义是什么?我想,他们可能还不如我们现实里一个叫丁丁的心机婊那费尽心机的一生。

      可刘峰那么好,何小萍那么好。他们成长为好人的根——“多么丰富繁杂,多么细密曲折,埋在怎样深和广的黑暗秘密中,想一想就觉得无望梳理清晰。”

    所谓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人与人之间,那空出来的地方,就像一个人离开后所留下来的空荡和寂静。

  这没有办法。你阻止了一个人内心的破碎与冲动,也就阻止了一部小说在其思想上可能达到的高度。文字对于我们的重要,胜过声色。

    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种芳华,个人碎碎念而已。

末了,突然想起杨绛先生翻译兰多的一首诗: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不是每个人的青春都叫芳华

相关文章

  • 不是每个人的青春都叫芳华

    支付宝这几天被玩的火热的“我的年度关键词”预测里,给出了“纯真”二字予我。这个结果我甚是喜欢,雀跃的同身旁的...

  • 拾忆(肆)

    咏芳华 严歌苓在《芳华》中写道:“每个人都有青春,但不一定每个人都有芳华,有理想的青春才叫芳华。”在青春岁月里,我...

  • 《芳华》

    当年正芳华, 如今已天涯! 不是每一个青春都叫做芳华, 而我的芳华却留在了青春里。 那些曾记得我名字的人啊, 你们...

  • 芳华记叙观后

    枉言而已 芳华,这电影名字本身就是个骗局。它不该叫芳华,该叫芳华的毁灭。 如果从电影里看导演青春的话,姜文的青春是...

  • 满眼的《芳华》,满心的幻灭

    芳华芳华,美好的年华。 可惜,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代芳华。有的人的青春,如一地鸡毛,只是匆匆散场,没有光华与璀璨可...

  • 原来青春叫芳华

    最美的时光叫韶华,原来青春呼为芳华,冯小刚的《芳华》英文译名就是Youth。《朗读者》里有一期主题是青春的,董卿问...

  • 你的《芳华》,她的荒凉

    不是每个人的青春都称得上芳华。 有些人回忆起青春,笑着笑着就哭了,像文工团解散的前一夜里,有着“会须一饮三百杯”的...

  • 不是所有青春都叫爱情

    青春不仅于爱情,有时候友情可以超脱于爱情,更胜于亲情,那段青春叫友情。你还记得她吗? 浮华最喜欢简言唱的《倒带》 ...

  • 那时我名曾叫何小萍!

    并非每个人的青春年少都可以称为芳华,至少我的不是。 2018年的元旦我噙着泪堵着心看完了电影«芳华»。泪,为善良而...

  • 《芳华》的滋味

    有些芳华是绿色的,不是因为那段芳华正值青春。但是,因为正值青春,才让那段芳华绿的那么纯粹,那么透彻,那么有滋有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是每个人的青春都叫芳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ydj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