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到乡下,无论是婆家还是娘家,最无法忍受的都是生活的中心变成了一日三餐。家里老人会起得很早,八点左右吃完饭,十点钟又开始准备中饭,十二点钟吃完饭,四点钟又开始做饭。与城市相比,乡下做顿饭花的时间要长上几倍:烧火要人,洗菜要人。我不是没有做过饭的人,但是真的难以想象待客的中饭要从一大早做到十二点,而且整个厨房烟熏火燎,手忙脚乱。
K家中午要招待来拜年的姑姑,奶奶五六点钟起来炖鸡(高压锅半小时可以解决),婆婆拄着拐杖,拖着病腿还要做饭(坚决不让我们动手),小姑子是主力,十几个菜做了好几个小时(大多数食材是提前准备好的)。吃饭的时候,家里的三个女人没有上桌(除了我),在后厨匆匆解决了午餐。我不愿在小姑子出嫁后接她的班,即便不得已要做饭,也要高效完成,为自己争取上桌的机会,更要把家里的男人拉进来一起干活。
吃过饭,大家围着饭桌尬聊,东拉西扯。虽然也有一些亲戚间的关切问候,但多数时间是被浪费的。最有效的交流应该是少数几个人之间的一对一,而非一堆人的七嘴八舌。更重要的是,在过年这个难得的休闲时间,大家应该彼此之间聊些更深入的话题,或者一起去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哪怕是去逛街也好。
翻开朋友圈,有的人去旅游了,有的人去看电影,还有的人在打麻将消耗时间。我又看到一位师兄,和相爱的妻子选择了不同的过年方式,一个回娘家,一个去旅游。我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年的内涵和度过方式会逐渐发生变化,大家不会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走亲访友上,一定还会利用它来做些自己喜欢的事。作为社畜,这十来天的时间真的很宝贵,即便是陪伴父母也应该是充实丰富的。
除了吃饭和繁衍,村里人似乎没有什么精神需求。被张越采访过的那个不甘于一辈子活在农村的女性实在是太少太少了,大多数人仅仅是在活着。他们的手机里都有一个抖音,看的视频也大多来自乡村。思考人生的意义,只怕是少之又少,能主动阅读的更是凤毛麟角。乡下的环境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多年如一日,交通不便,舍不得花钱,使得他们对旅游更是不曾想象也无法接受。如此,社会向前发展了很久很久,他们中好多人的价值观还和几十年之前没有丝毫的变化。
也许是到了中年,我比之前更注重自己的生命质量。我焦虑,害怕浪费了这不多的时间。尽管知道自己很卑微,但我还是想给自己一个交代——我没有糊弄造物主,我有努力珍惜生命。希望对于我,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吃饭是为了活着。吃完饭,我还可以做点别的,哪怕是发发呆。
2023年1月23日星期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