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北府兵
两晋南北朝(265-420)的历史虽然繁杂,但仔细看进去,却发现那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价值观、社会等在转向中杂糅,在杂糅中混乱,在混乱中沉淀,在沉淀中定向的关键时期。政权走马灯一样的变幻只是基于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谁拿着枪杆子。在这期间,一个响当当的枪杆子就是北府兵。
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北府兵是由谢玄组建的,但根据田余庆先生《北府兵始末》一文,北府兵的建立其实始于郗鉴,或者说是郗鉴奠定了北府兵的建军宗旨。“郗鉴本人原是来自兖州的流民帅,而他又具士族的身份,由他充任流民帅的盟主,是有资格的。郗鉴效忠东晋朝廷,由他出任北府镇将,招抚流民,联络流民帅,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也是非常适宜的。”有关郗鉴,在之前的微信朋友圈中专门写过,此公非常了得,想想看王羲之是他的女婿,而他的儿子们也都非常杰出。篇幅所限,不再多说。
永嘉之乱以后,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之间成为各种势力拉锯的舞台,各种精彩历史故事背后是民众的流离失所。大量的流民为北府兵提供了兵员来源。当谢玄招募组织新军时,徐州兖州等地侨民纷纷应征入伍,北府兵很快就组织起来了。
根据《晋书·刘牢之传》:太元初(太元二年,公元377年),谢玄北镇广陵,时符坚方盛,玄多募劲勇,牢之与东海何谦、琅邪诸葛侃、乐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及晋陵孙无终等以骁猛应选。玄以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敌人畏之。简而言之,抵抗前秦符坚的进攻是北府兵建立的主要原因。
有人说,北府兵拥有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战斗力,或许与这支队伍的属性有关。首先,北府兵主要是北方流民,这些人在五胡乱华的时代里能够生存下来,一方面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有着强烈的战斗意愿;其次,流民是没有后路的,他们没有必然归属的土地,他们的家庭也是支离破碎的,因此,通过战斗来获得生存和成就成为唯一的选择;第三,谢玄招募的北府兵,尽管是政府名义,但是当时的东晋是门阀的时代,这就使得北府兵其实是私兵,在战场上只认将军不认朝廷;还有就是北府兵的统帅都是通过战斗机制拣选出来的,从谢玄到刘牢之再到“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都是彪炳史册的名将。
经过几年的严格训练,谢玄给出的待遇又好,虽然这支新军数量上虽然只有八万人,但战斗力却非常强大。淝水之战使北府兵的声望达到鼎盛。公元383年,当苻坚大举进攻时,谢安派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率谢琰、刘牢之等北府兵将士,赶赴淮水前线迎击秦军。这年十月,秦军前锋符融等率三十万大军攻占淮南重镇寿阳,之后派梁成率军五万进屯洛涧。十一月,谢玄派刘牢之带领五千北府兵急攻洛涧,刘牢之“直进渡水”、“夜袭梁成垒”,杀死梁成等,大破秦军。洛涧之战的胜利对秦军心理产生了极大的打击,这才有后来的“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太元十二年,谢玄被解除北府兵兵权。在谢玄执掌北府兵的十年,北府兵主要承担着东晋政府的外战,除了淝水之战,还有北伐中原,也稳定了东晋政权,这段时间是北府兵的重要发展时期。因为谢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北府兵更多地是扮演着战略力量。谢安、谢玄死后,从太元十二年至元兴元年的十五年时间,北府兵主要掌握在刘牢之手里。军功显赫的刘牢之没有谢玄的背景,在他手里,北府兵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武器”了。
后来的历史反复证明,谁取得了北府兵的支持,谁就能在权力斗争中占据主动。王恭起兵反晋,北府兵首领刘牢之倒戈,结果王恭兵败被杀。后来刘牢之领导北府兵支持桓玄对抗中央,桓玄取得政权。但桓玄后来却夺了刘牢之的兵权,刘牢之上吊自杀,北府兵作为一支特定时期的军队瓦解了。
“事不可者莫大于反,而将军往年反王兖州,近日反司马郎君,今复欲反桓公。一人而三反,岂得立也。”,这是南朝宋宗室刘袭对刘牢之的评价,也是被后世史学家普遍接受的评价。事实是,等到刘牢之试图召集北府将领再一次反叛桓玄时,对于这样的一位“反复型”领导,大家已经失去了信心。
元兴三年,刘裕在京口重组的北府势力,他手执北府利剑,不仅摧毁了桓玄也摧毁了东晋,并建立了南朝宋。不过,此时的北府兵已经不是原来那只基于门阀、平衡门阀与中央的军队了,而是一直彻底的中央军队。
北府兵的兴衰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从队伍建设到干部发展,从激励到价值观引导,从英雄到时势。以北府兵为镜子,去看看后来的岳家军、戚家军、湘军、北洋军等,就知道所谓智慧,就是在底层逻辑基础上能够根据情景合理建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