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0分钟公开课】英国文学

【10分钟公开课】英国文学

作者: 唐始影Aileen | 来源:发表于2017-02-16 16:19 被阅读0次

b站地址  英国文学


第一讲:如何阅读,为何阅读

首先,许多伟大的故事是以口头形式传承的,但我们仍推崇阅读和写作是因为阅读和写作使得我们可以和身处在不同时空的人直接沟通。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倾听那些死者的声音。故事存在的意义是沟通。好的文章是人们为沟通彼此复杂的想法及经历而努力的副产品。无论你读的是莎士比亚名著还是烂俗的吸血鬼小说阅读的意义都在于取得共鸣。阅读时,读者总会想象成为另一个人是怎么样的感觉。一些作家在写作时必然会使用特定的意象,目的是加深读者的记忆,但探讨作家是否有意为之真的很无聊。

公开信部分:

亲爱的作者意图先生:

作者有时并不重要,作者有时添加某种意象也无关紧要,重点是这个特定的意象是不是存在。因为书存在的意义不是满足作者,而是满足读者自己。如果读者因为阅读某个意象而获得了对这个世界很宏大,更深刻的见解,即便这个意向并不是作者有意添加的,读者还是收益了,但是身为读者,和作者交流时应多给自己一些自信。大胆跳出框架!

致敬,John Green

事实上,让别人和我们感同身受是及其困难的;如果是这表达比分手更复杂、细腻的经历和情绪,再加上沟通的对象不是你的挚友,而是一些陌生人,那些身后百年的人。不仅如此,这些人听不到你声情并茂的语言。这就是莎士比亚所面临的困境。也是当你自己身为作者要面临的,不论是写小说时,还是在评论区瞎卖弄时。

学会批判性阅读,仔细阅读文本,并注意作者是如何使用巧妙的方式来完整地传达人类的经历这一复合体,但我并不是在要求你变成一个符号解读狂。希望你能通过理解语言,

1)对别人的生活有更充分的了解,

2)帮助你提高感同身受的能力

3)避免因不解风情而被抛弃

4)富有批判性而细致的阅读,会赋予你相应的语言工具,一便更准确的分享你自己的故事,凝视远处与未来,而那未来可能永远不属于我们的感觉。我们通过那种缅怀与野心交织带来的五味杂陈,那种盖茨比顺着绿色的灯光,目光凝视盯过整个海港的感觉。我们更加的了解我们身边的人,了解那些前人,也更加了解我们自己。

第二讲:五步格诗与斗熊游戏 - 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来源于一首三千行的叙事诗,《Romeus和Juliet的悲剧史》由亚瑟·布洛克写于1562年,追溯到奥维德的《变形记》,布洛克认为两人位“一对不幸的爱侣,沦为自身不正欲望的奴隶,对症同和父母亲友的忠告置若罔闻,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满足自身之情欲,又如合法婚姻之圣名”。所以布鲁克的叙事诗只是一则寻常故事,讲述目无纲纪的年轻人任性作死后的标准下场,也就是死亡。而莎士比亚更想把罗密欧与朱丽叶叙述的令人怜悯。并鼓励人们对他们的遭遇表示同情。

莎士比亚抹去了原本中的情欲,使用天台相会来展现他们爱情中最动情的一刻,并使用庄严的,宗教性的隐喻,这些隐喻正是莎士比亚时代,礼仪专家们推荐的求爱说辞。罗密欧称朱丽叶为“圣地”,而朱丽叶则以“优秀的朝圣者”回应,同时,莎士比亚版本中的朱丽叶年纪小了很多,只有13岁,即使在厌女的时代,人们也很难将13岁女孩的自杀看做畏罪自裁。正如剧中人物茂丘西奥提到的,莎士比亚可能受到了彼特拉克情诗的影响,后者更加倾向于赞赏诚挚的爱恋。比如,彼特拉克十分推崇一见钟情,但这部戏也不是鼓吹人要活在当下,顺从你的心什么的,因为率性而为,确实导致了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死亡。

故事整理:

故事的背景在维罗纳,两大敌对家族一直忽视领主的命令而私自决斗,而罗密欧在一次决斗中误杀朱丽叶的兄长而被流放,这就在询问我们:你应该首先忠于自己的感受,还是你的家族,或者是你的信仰,还是你的君王?这些问题是当时的核心问题,并且正如评论家所说,每当莎士比亚想要描写家族争斗时,他总把背景设定得远离英国,或是把故事设定在遥远的过去。早在莎士比亚之前,关于意大利人热情而受感情驱动的这一刻板印象由来已久,这也总有助于理解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行为。

剧作结构: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个典型的悲剧套路:莎士比亚悲剧总是一个套路:在公元前5世纪,亚里士多德对这类悲剧套路就有过表述,悲剧通常发生于一个基本上拥有美好品质的角色或者出身高贵的角色,犯下某种错误,带来了悲剧性的结果,这种套路在现实生活中虽然不常见,但它确实产生了很有说服力的概念印象,因而影响了小说创作,也影响了我们对于周围世界的想象。我们着迷于那些伟人陨落入低谷的故事,很大一部分原因便在于此,但莎士比亚悲剧为亚里士多德式悲剧引入了更多的复杂性。

公开信:

一封致命途多舛情侣们的公开信,

可以说你们是文学出现之初就有的套路,你们的存在有助于思考,如命运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什么的,但你们同时又是感性的,所以如果想要在思考自由意识问题的同时,又给人们以高质量的娱乐,你们,命途多舛的情侣,简直是不二之选,但我很好奇这些对“悲剧情侣属性的不变解释”,其本身是否也导致了一种教条式崇拜。以及那些实际上并不悲剧的情侣们自己是不是刻意作死,弄出了这种悲剧性。

在形式上,《罗密欧与朱丽叶》包含诗歌和散文,你可以从句子长度上轻松辨别二者的区别,有的句子较短,通常会被遵循为“五步抑扬格”的诗韵结构,抑扬格是诗的音步,一个抑扬格由一个重音音节和一个非重音音节组成。这里的重和非重交替并不是因为焦虑,而是单词本身自带的语音规则。two households,both alike indignity,in fair verona,where we lay our scene,from ancient grudge break to now mutiny,where civil blood makes civil hands unclean.两个家族同样尊贵,在美丽的维罗纳,上演我们的故事,过去的怨恨,变成如今的暴动,世俗之血,玷污世俗者之手.五步抑扬格随处可见,约翰济慈的遗嘱是一句五步抑扬格,把我柜子里的书分给我的朋友们,my chest of books divide among my friends.

五步抑扬格反映的是自然音韵,但在莎士比亚有意违背时,需要我们来注意,o Romeo ,Remeo!Wherefore art thou,Romeo?这句台词本可以是五步抑扬格,但romeo 的名字使得音节错位,也暗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性。

第三讲: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与悲情并重,或是情欲与悲情并重的故事。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结合,是以一种绝望但刺激的方式被禁止的。比如我唯一的挚爱竟来自我唯一的世仇之类的,My only love sprung from my only hate.浪漫的爱情是否都得益于甚至需要这类阻碍,才变得刻骨铭心?

从朱丽叶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她为什么管这些叫浪漫?

他这样描述他们二者之间的感情:过于冒进,过于轻率,过于突然,简直快如闪电,没人来得及说一声‘打雷了’它就闪过了

Too rush,too unadvised,too sudden;too like the lightning,which doth cease to be ere one can say‘it lightens.’”

但在随后的一幕中,她说:我的慷慨有如大海般浩瀚,我的爱是如此深,这爱,我给予你越多,我亦拥有越多,与我们两人,无穷无尽。

My bounty is as boundless as the sea,my love,as deep,the more I give to thee,the more I have,for both are infinite.

闪电转瞬即逝,大海则无边无尽。朱丽叶还有一句名台词是:真爱即激情。True love’s passion.

这部剧也充满各种下流部分,通常在散文部分,从护工或是茂丘西奥的口中讲出,显然莎士比亚是知道世界上存在无关爱情的性行为的,那么,罗密欧与朱丽叶只是以自己深陷爱恋为借口,实则是为了放纵自身的欲望吗?朱丽叶是否厌倦了罗密欧?也许罗密欧是有点过激了,比如说决斗时杀人,并且,朱丽叶对父亲为他安排的与帕里斯的婚事表达了强烈的拒绝。虽然帕里斯可能更配得上朱丽叶。这么说来,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打情骂俏基本符合宫廷式爱情戏的传统套路,中世纪的宫廷式恋爱理念,即便到文艺复兴时期也很流行,他赞颂一见钟情而后矢志不渝,但重要的是,他不涉及性和婚姻。在这种爱情里,你只能空受相思之苦,然后痛苦的度过余生,就像但丁和彼得拉克。

因此,单看此剧的前几章,可能会是个喜剧,又是那种,女孩爱上了不应该爱的男孩,然后需要设法善后的套路。到此为止,这剧情还是仲夏夜之梦的路子,但在一般的爱情剧中,角色不会啪啪啪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不仅啪了,而且是婚前啪的,某种程度上,性玷污了他们之间的感情,这点几乎是致命的。

文学中的性行为,为什么会如此致命呢?当我们关注现实,会发现试管婴儿成功之前,每个人都是自然性交的结果,然而阅读那些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戏剧和小说时,你大概会觉得做爱对于文学角色来说是致命的,致死率高达65%,如果文学作品中的性行为如此危险,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家族究竟是如何壮大起来的?而且性行为对于年轻女性尤为致命,这很不公平,毕竟,一个巴掌拍不响。

但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性行为与角色的死亡并不总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莎士比亚也暗示,罗密欧与朱丽叶大概是真心相爱,我想表达的是,在他们的第一次对白中,两个人对彼此一共说了14行台词,这14行化组合起来,就是一首完美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因此他们的对话并不是宴会上的随意搭讪,而是正儿八经的即兴作诗,莎士比亚自认为他最华丽的十四行诗句就在这段对话中,诺斯罗普·弗莱将这一幕称为文字的魔法,不仅如此,两人的死平息了家族之间难以化解的仇恨,他们的死,是个超越苦难与自我牺牲的故事,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耶稣。

仔细回想一下,罗密欧与朱丽叶实际上在一起的时间很短,他们从相遇到死亡,不过几天时间,一夕之间,相爱相殉,同时这部悲剧也关乎青春,关乎我们是遵从本心还是随波逐流,那时我们不懂得圆滑,而懂得圆滑,又可能是成熟的悲哀,这部剧可能想告诉人们,如何在有限的信息下,做出艰难的决定,因此两人间的爱意,懵懵懂懂,而我认为,这对是真爱,如假包换,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面临着如何平衡家族责任,社会责任,教会道义和这份爱意的难题,直到故事的最后,罗密欧与朱丽叶还在试图满足所有人,这也导致了他们的死亡,他们的爱是炽烈的,也是他们的孤注一掷,它们一次回应那个暴力而不公的世界,回应所谓的权威,但是他们还是没法完全抛弃或是抵抗权威,这对于青少年而言,还是太难了。

正如哈利·格兰维尔·巴克所说,在年轻人看来,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年青一代的悲剧。

年青一代在各种感情混杂的旋涡中被撕扯的同时,还要试着辨认这些你从未体验过的感情中,哪些是转瞬即逝的闪电,那些是亘古不变的大海,你还会知道,渴望无畏无惧地随心,甚至有点犯傻的活着,是一种怎样的感觉,而那无尽的悲哀在于,你长得足够大了年少轻狂的炽烈思绪,已经可以致命。

对于罗密欧与朱丽叶而言,两人想要在一起,须得改变世界,两人渴盼着在夜间相会,朱丽叶对拖着太阳西沉的骏马说道:奔驰吧,你这升起腾腾的骏马。

黎明时有对罗密欧说:天还没亮,那可怕又刺耳的声音,是夜莺再叫,不是云雀

角色不断唤起光明于黑暗的意象,对日月对白日与黑夜而唤,就好像他们在试图去掌控这个世界,因为这是唯一可以让他们得偿所愿的方法,他们的家族,他们的信仰似乎都不在彼此违背,因此他们可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但世界不会向他们屈服,也不会向任何人屈服。无论爱有多深,他们无法违抗命运,改变时间。

罗密欧与朱丽叶螳臂当车,妄想与世界的秩序相抗衡,这导致了他们的死亡。可整件事情中,他们又有多少责任呢?我想说的是,这其中实在牵扯了太多不走运的意外,信使迟到了,朱丽叶与帕里斯的婚礼提前

在原作中,布鲁克把一切明确描写成是角色自己的错误。他们是自作自受,得到了应有的下场,但是莎士比亚描写的故事,则要矛盾的多,见证了罗密欧与茱丽叶婚礼的修士表示:狂喜或以狂悲而终。violent delights have violent ends.

暗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会为他们不合礼教的行为付出代价,然而整部戏又称两人为:“时运不济的情侣”暗示他们的悲剧结局,早在他们相遇前就命中注定。

现如今,拆散情侣的,可能是种族,也可能是宗教,具体的阻碍可能因时而变,可在不公的世界中,如何相爱的主题却亘古不变,你认为人的命运是一成不变的吗?或者说,人可以改变自己生命的轨迹?是造化弄人抑或庸人自扰?在你心中,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0分钟公开课】英国文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ymc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