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期两会的开展,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老俞闲话的平台上日更“老俞政协日记”来记录和分享一名政协委员的日常生活,笔风很似朱自清的散文。一口气阅读完他的一周日记后,不仅仿若身临其境般感受着委员的生活日程,更是从细节处观摩了成功人士的生活一角。虽然市场上并也不缺成功方法论和鸡汤,但总难免让人感慨“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却还是觉得自己过不好生活”。而阅读“老俞政协日记”,却真切感受到成功人士的生活是知行合一,将“head, heart, hand”相统一。
习惯的力量
作为政协委员,除去正常的会议工作外,老俞的生活随处充满着书。第一天的日记中他便分享了两会一周书单。虽说一周两本足以,但他却足足带了十本。但这并不是装门面,从之后的日记记录中可见他随时随地都有阅读,乘车去会堂的路上,开会前的等候,睡前时光,甚至是为了错开就餐高峰的等待时间。真实的印证了他自己的话“没有人在身边,我可以享受孤独;没有书在身边,我整个人都会发慌”。
![](https://img.haomeiwen.com/i21842302/ccbbfe5b84d46167.png)
而他阅读之外的生活满满充斥着运动,晨起锻炼,餐后散步,每天都能有上万步的运动。从他散文似的描写中可以体会到运动除了给予他精力体力,也让他发现了很多生活中的美好,晴也欢喜,雨也有乐。老俞政协日记中展现的另一生活习惯便是每日的英语朗读。作为一名从英语教师创业成功的企业家,虽说现在已不需要教书,但他仍然继续英语的学习。
这些日记中体现的习惯虽说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但也足以向人们证实坚持的力量。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与牛人的差距往往也许并不是知识的储备,而是行动力和日积月累的习惯。
人脉的力量
阅读“老俞政协日记”的另一个深切体会便是现今社会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两会是国家搭建的平台,将各界精英汇集于此,共同商讨国家决策,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老俞作为教育界中的龙头企业家,自身本就携带充足的资源。而其日记中提及的民盟委员们更是各界精英,从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到联想杨元庆,银泰沈国军,再到长隆集团董事长苏志刚。大佬间的交谈也非仅流于表面的问候,乃是从企业发展的思考层面升华致了合作的层面。
因为人好群居的本性,社交是人类从古至今亘古不变的生活需求和社会活动,而人脉便是其衍生品。古有陶渊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像我们展示文人雅士的社交,今有各界精英的资源分享研讨会。足矣证明人生在世,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交和人脉。著名的六度分割理论更是提出世上的每个人只需通过6个人便可以联系在一起。所以,人脉的质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
国与家的力量
老俞在最后一篇日记结尾处记录和分享了与家人的团聚。在长达一周的分离后,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既分享了彼此的生活点滴,也大致谈论了会议的主题,庆祝两会的圆满结束。虽然只是寥寥几句描写,却透露着家庭的温馨,更显现了国与家的紧密联系。唯有国家强,才有小家安。
时代的力量
整篇老俞政协日记中最让我印象深刻要数他就许渊冲老师的《西南联大日记》分享的一小段读后感。对于许老师日记中的大学生活,俞老师毫不掩饰的表达了自己的羡慕和感慨。西南联大一代人英雄学者辈出,因为时代的需要,因为他们自身才华难掩其光芒,更是因为栽培他们的是绝代大师。俞老师说“有优秀的老师,就会产生优秀的学生”。作为一枚平凡的90后,我们虽未能亲眼见其真容,亲耳听其教导,但也很感激和庆幸自己生在这个资源充足信息发达的时代,因为有先行者作为榜样,我们才可以站在伟人的肩膀上去眺望,在他们开辟的道路中践行。虽然新的“后浪”层出不穷,但我们仍然会继续奔涌前行。
老俞政协日记语录
“没有人在身边,我可以享受孤独;没有书在身边,我整个人都会发慌。”
“我做事情的标准是:凡是先到后到都一样的,就不去和人争抢;凡是需要通过竞争得到的,我也不会靠蛮力或者短期争抢去拼,而是思考另类突破。要不领先,要不放弃。人最怕的就是在和人短视的争抢中,浪费一生。”
“我一般都喜欢听别人讲,然后想好了再说点什么。”
“人生不易!很多事情到了一定程度,你想放都是放不下来的。”
“大自然总是交替着阴晴圆缺,人间也总是演绎着悲欢离合,唯一不变的,就是不管发生什么,那种生生不息的精神,这是生命的本源。”
“我有两个习惯,一是习惯把经历过的事情记录下来,用写日记或散文的方式,这样度过的日子算是留下了痕迹;一是喜欢用照片把场景记录下来。”
“我很喜欢苏轼的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人生要想开,不要太纠结于蝇营狗苟的事情。飞鸿划过天空,会留下美丽的身影和动人的长鸣,不为他人,只为自己的人生更加充盈。”
老俞两会发声
“在线教育有助于教育公平,但需满足农村教育实际需求”
“5G将带来教育革命,5G建设更需要向乡村教育倾斜”
“在线教育平台更应该注重师生互动功能的研发”
“不应把在线教育作为纯粹互联网业务来做”
“地面教育与线上教育是互补关系,疫情后将形成较明显的OMO模式”
“疫情后中国教育板块大概率会迎来一波市场整合浪潮,将呈现四大方向”
“民营企业要度过危机应合理寻求支援,抱团取暖”
“直播是很好的渠道,短视频平台可能不适合正式授课场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