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上海如何建设青年友好型的活力城市?

​上海如何建设青年友好型的活力城市?

作者: 华略智库 | 来源:发表于2020-07-27 16:24 被阅读0次

作者:华略评估执行总监 许伟清

来源:华略创智(ID:HUALUETT)

“青年强则城市强”。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不仅是立足当下,出于集聚科技、知识、服务等要素的现实考虑,青年人才更是重塑城市面貌、推动产业提质升级、抢占未来机遇的坚实基底。

青年与城市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好的城市,能够成就更好的青年;更好的青年,为城市创造更好的未来。

今年上半年尽管受到疫情的困扰,但各地“抢人才”的步伐并没有放缓,苏州、沈阳、重庆、青岛等城市纷纷推出各种“福利”政策吸引人才落地,期望招揽更多年轻人来激发城市活力。然而,相比吸引人才,如何留住人才,更是值得每个城市思考。

01

什么是青年友好型城市?

青年友好型城市也称“青春城市”或“年轻城市”。青年友好型城市认同和尊重青年发展的优先权,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领域和全过程都充分有效地吸纳青年的视角、利益和需求。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青年的吸纳力、吸引力和承载力不断提升,青年人群对城市的贡献力、创新力和创造力也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了青年发展与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和良性互动。

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往往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青年人才想不想来?创新知名度是一个城市吸引青年人才的首要因素。因为在创新要素集聚的城市,创新创业平台完善,青年人才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所以青年人才争相汇聚到创新知名度高、美誉度好的城市。

青年人才会不会来?一方面,青年友好型城市对青年人才的政策支持度较高。例如出台优厚的人才引进政策,在地理优势、城市规模、发展程度差不多的同类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青年人才就业和生活的优先选择。另一方面,青年友好型城市为青年人才提供便利的吃、住、学、医、娱乐等基础设施,使青年人才安居乐业。

青年人才敢不敢来?青年友好型城市社会公平度高,就业机会多,寻工作是凭能力而不是凭关系,创业成本低;有问题找法律而不是找权力,许多青年人才凭着自己实干奋斗就能获得美好的生活。

青年人才留不留得住?在青年友好型城市,青年人才对城市拥有文化认同感、情感归属感、心灵愉悦感,在经济、社会和心理等多方面与城市发展相融合。

02

国内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的实践

我国多年前就对青年友好型城市政策进行创新探索。上海于2010年世博会之际最早提出了建设友好型城市的倡议。近200位“鸟巢一代”“海宝一代”“骄阳一代”的青年志愿者联合发布《海宝宣言》,倡导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号召青年们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以实现“城市承载青年梦想,青年引领城市未来”的美好愿景。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在国家层面为青年的发展提出依据和范本,针对青少年发展面临的思想道德、教育、健康、就业创业等十个领域问题,提出具体发展目标。

近年来,深圳、南通、武汉、成都、西安、郑州、杭州、宁波北仑区等相继制定了有关青年友好型城市发展的相关政策。

——2020年,深圳市编制《深圳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规划》,既延续了深圳青年工作现有的基础,同时又结合了新时代青年所呈现的新特点,突出发展导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

——2019年,宁波市以“建青年友好城、促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提出打造“青年北仑”,编制《北仑区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使北仑成为青年理想之城。规划紧贴青年实际需要,处处体现着切实服务青年发展的特点。例如,提出包括“鼓励青年创业企业上规提质,对于有成长性青年创业企业给予奖励”等多项激励措施。

——2017年,武汉市定位该市高校林立、大学生多的特点,提出“争创大学生最友好城市,再赢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愿景,打造“大学之城、青年之城、梦想之城、创新之城”。

这些不同层次的城市,在青年友好型城市的政策倡导和模式探索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为我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向市县层级纵深推进,进而形成中国特色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03

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之杭州样本启示

在招徕人才的浪潮中,杭州如今风头正劲。杭州的人才净流入率持续位居全国第一,成为众多青年人实现梦想的热土。实际上,杭州以建设“青年成长型城市”为引领,在留住青年人方面下足了功夫。

——人才政策的优厚对待。杭州在2015年推出“人才新政27条”,是国内第一个实现人才分类认定的城市。随后,又出台人才“若干意见22条”“人才国际化实施意见”和“人才生态37条”,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通过多项举措,明确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不拘一格选人用人标准,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城市、打造全国领先的人才高地,加大了杭州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

在疫情期间,杭州更是出台了“战疫引才、杭向未来“八大举措,对全球本科及以上所有应届大学生,在发放本科1万元、硕士3万元、博士5万元一次性生活补助的基础上,再给予每年1万元租房补贴,最多可享受6年。

——积极推动人才集群发展。在硅谷设立引才工作站、举办浙江·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创客天下·杭州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打造两个国家级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和杭州未来科技城等。《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空间总体规划》更是专门提出,建造5万套青年公寓、5万套创业公寓的计划,加快人才总量增长和人才集聚,成为最具创新活力的地区之一。

——数字经济吸引青年人才。近几年杭州引进人才中,近60%的人才流入了数字经济和生命健康领域。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布局生命健康产业等为相关企业提供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除阿里、网易等互联网巨头的总部以外,杭州还有多家知名企业和上千个科创及产业园区,为各领域人才提供丰富就业机会及广阔发展空间。

——青年时尚居住的打造。硬件上,杭州致力于打造适合于青年人时尚居住、最具规模的青年时尚社区,打造了一批地标性的青年广场,布局设立青年文化走廊、青年社交平台、青年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软件上,杭州近年来不断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教育培养力度,大力实施青年海外学习、实习、交流计划,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搭建社会实践平台,为青年社会实践提供帮助和便利,不断创新青年人才发现和培养体系,完善青年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

——创新创业氛围的形成。适合青年人创业创新,已经成为杭州城市最显著的优势。在杭州,每千人中小企业拥有数超过50家,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双创”空间4842万平方米,在孵企业6万多家;国家级孵化器数量连续多年位于全国省会、副省级城市第一。杭州成为最吸引年轻人创业创新的热门城市。当前,杭州创业项目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北京和上海,杭州的人均创业密度正在赶超上海。

04

上海应如何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

高端人才和青年人才是决定一个地区发展活力的关键所在。就上海而言,目前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青年人才受户籍等限制较多,对青年人才的重视程度和补贴力度还要借鉴杭州、深圳等地的经验。未来,上海深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强化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等功能,除了进一步激发释放存量人才资源的动力,更加迫切需要引进更多增量青年人才。

一是提出吸引青年人才集聚计划。根据《上海市青年就业状况报告(2019)》,上海户籍青年就业人数六年减少50余万,外省市来沪青年占比超过六成。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上海各类用人单位对于知识型、技能型青年劳动者的需求还将不断增加,高学历青年的就业选择范围也会越来越广。

研究制定青年人才集聚计划,聚焦重点产业、重点技术领域和功能平台的人才引进和结构优化。在浦东临港和重点开发区等地全面开放青年人才户籍,并给予奖励补贴。优化居住证积分制度、放宽户籍准入限制,对具备专业技能的适宜的青年人才、科技人才可考虑给予户籍,特别是对高学历、高技术、高层次的外来人员开通落户绿色通道。制定相应的生活、租住、研修、购房、医疗等青年人才补贴政策,吸引优秀青年人才大量集聚到上海就业和创业。

二是设立极客大本营和未来场景应用计划。一方面,为青年人打造更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出台硕博士研究生就业见习制度,创造更多优秀人才就业见习机会,通过发放见习补贴、奖励留人单位、加大创新扶持等措施,让优秀人才先“见习”后“签约”,解决人岗匹配难、洽谈签约难等问题。另一方面,设立极客大本营等更多青年创业者交流的平台和创新创业基地。建设青年公寓和创业公寓、设立青年创业发展基金、通过共享办公、众创空间、AI智能工作平台等方式,进一步降低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成本。

三是探索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人口管理机制。上海2035年总规提出,严格控制常住人口规模,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左右。然而,上海的人口密度排名在东京、首尔之后,位居全球第三,从人口密度的国际比较来看,上海人口还有较大增长空间。所以,努力把握人口总量控制和青年人才引进的平衡,对上海来讲是个不小的挑战。

十四五期间,更加需要深度研究人口的总量、年龄、分布结构变化的特点,围绕与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相适应的公共服务等方面开展重点研究。探索建立人口数据监控、人力资源交流等电子数据平台,实行跨区、跨市的人口流动信息化交流制度,联通公安、住房、人社、交通等部门的数据,通过信息交换平台及时掌握人口总量、流量流向、人力资源、服务需求等信息,进一步提升人口管理服务效能。

近年来,上海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吸引着越来越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劳动者选择在上海工作、生活、发展。然而,除了要为广大青年劳动者提供广阔的工作发展空间外,还要提升生活满意度,满足青年人追求更高质量生活的美好期待。

例如在打造时尚低碳适宜年青人居住环境上做功课,为青年人提供一站式的高效生活。打造青年主题社区,运用“单元城市”理论,打造“智慧、低碳、共享、开放”的宜居社区,提升来沪青年人才的生活品质;建立文化社群,加强文化引导,加强新上海人的归属感、安全感和主人翁意识,使来沪年轻人了解上海,融入上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上海如何建设青年友好型的活力城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ynzl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