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深圳有很多全国第一,但很多人不知道深圳市是全国第一个儿童友好型城市。
“儿童友好型城市”是在1996年联合国第二届人居环境会议中提出的,它建议将儿童的根本需求纳入街区或城市的规划中,指出城市的建设应关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核心特征包括:1.所有儿童都能便捷的获得切实的、高质量的、健康的社会基础设施,卫生的生活用水,充足的公共卫生设施和清洁安全的活动空间;2.为所有年龄段的儿童创造安全的环境和空间条件,以确保他们在这些环境中能够获得休闲、学习、社会交往、心理发展和文化表达的机会;3. 在政策制定、资源分配、日常管理事务中,充分贯彻儿童利益优先原则;4. 为儿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保护其免于自然和社会灾难的危害;5.儿童有权利参与到关乎他们生活的政策决策中来,有权利获得表达他们意见的机会;6.给予弱势儿童群体更多的关爱;7.消除因性别、信仰、社会和经济差异造成的歧视。
深圳主管文教卫的吴以环副市长“六一”国际儿童节当天就深圳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情况下基层调研。国际儿童节当天,吴以环副市长先后到港铁4号线“童心共绘大湾区——深港澳儿童友好地铁专列”、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和市儿童医院调研,调研了儿科诊区、母婴室、雾化室等儿童友好建设情况,慰问了患病儿童,并为北大深圳医院成为继市儿童医院之后我市第二家儿童友好医院授牌。调研中,吴以环副市长指出,要营造更和谐的就医环境,让小患者们感到温暖舒适。
去年底,上海市妇联、市科学育儿基地发布“从儿童视角探索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调研课题报告,以儿童的视角来评估目前城市建设中的“儿童友好度”。
以往的城市设计中,经常忽略儿童的需求。城市大量人工建筑使得儿童与自然的隔阂和户外运动的减少,而儿童的本性却是接近自然。两相冲突下,儿童群体便会表现出容易发生焦虑、肥胖、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好奇心、缺乏抵抗力等症状。这种现象在人类中如此的普遍,以至于近年来美国环境教育界影响力最广的一本书《丛林中最后一个孩子》,为此创造了一个广被认可的专有名词“自然缺失综合征(Nature-Deficit Disorder)”。康奈尔大学环境心理学家的报告更是证实了这一点:“生活越贴近自然的孩子在面临生活中的压力时会产生越少的心理负担。孩子的家庭周围自然环境越多,孩子就越少会出现多动、焦虑或消沉等行为。”
以深圳投入巨资打造公园之城为例,深圳从从改革开放初期建设的首批5个公园,发展至今已“坐拥”超过900个公园。随着深圳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到2020年,公园将达到1000个以上。这样就可以有效增加儿童接触自然的安全场所,让儿童在安全的条件下有更多机会接触大自然,让儿童在贴近自然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不过,今年深圳中考,暴露出深圳多年来基础教育投入不足,以至于教育竞争近乎惨烈。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开始学习的年龄越来越小,儿童的学习强度越来越大,纵然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但在强大的学习压力下,儿童们根本没有时间来接触大自然。
其实,大家没有注意到,深圳对儿童最不友好的地方,就是严重缺乏实体书店。一区一书城,用全民阅读的资金和政策严重破坏了全民阅读活动,因为书城加剧了小书店的消饵,让儿童身边的书店越来越少。
都知道阅读对儿童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深圳儿童买书难、看书难几乎冠绝全国。管理人口接近2500万人口,学龄前儿童数量接近100万,有几千所幼儿园和学校,可是书店数量少得可怜,用深圳出版集团领导在今年南山书城的一个读书活动上说深圳目前只有不到200家书店。
因为年龄的关系,儿童不方便自行出门,不方便数字阅读,不方便网购。如果想到书店挑选心仪的书,儿童必须在父母在工作之余,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陪伴到有限的几个书店去看书。
因此,我们经常在节假日看到平时门前冷落的书城内儿童图书展示区域,大量儿童捧着书在津津有味地看着,而旁边陪伴的家长往往百无聊赖,只有靠玩手机消磨时间,当然也有个别年长的微酣伴书香。
深圳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当下立刻要解决的就是教育和阅读的问题,即新建学校增加学位,落实国家政策扶持实体书店发展。如果不下决心立刻彻底解决这两个问题,深圳的儿童不可能有快乐的童年,深圳这个儿童友好型城市就是一个现代笑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