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911686/6d1d3016fcfbeb8a.jpg)
这说是所谓好作品与差作品,分析起来,差作品无非不具备吸引人的元素,情节拖沓冗长,情感空白生硬,结构松散,主题凌乱,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好作品具备的元素是什么,有生动形象的人物,起承结合的情节及鲜明独特的语言等,所有这些融为一个优秀的整体。这些好作品是如何写出来的,对于写作有兴趣的读者不妨看看以下这本书。
《写作课》作者艾丽斯.马蒂森,哈佛大学文学硕士,作家,写作教师。曾在耶稣大学,布鲁克林学院教授写作课程,后在本宁顿艺术硕士班执教22年至今。出版了多部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作品在英语文学界广受好评,曾获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奖、欧.亨利短篇小说奖、小推车奖等。
本书是作者几十年理论与实践总结,主要针对虚构类长篇小说创作,教导你如何讲一个好故事,创作出一部好的作品。
一般人都知道,小说创作以人物和情节为中心来进行讲述,人物和情节一般虚构,也可以以生活为蓝本进行艺术加工,不管哪一种,首先要积累素材,把平时零星的想法记录下来,例如听到的声音,某一时刻的回忆,别人的经历等。
作家毛姆有一本《作家笔记》,从中可以看到作家从十八岁开始,就养成随时记录各种创作素材的习惯,坚持五十多年。作家一生著作颇丰,这和平时积累大量的素材有一定关系。
有了素材,表示你有了粮食和蔬菜,想要做出好的饭菜,还要掌握火候和配料的用量。用在写作上,想要写好,必须遵循两个特点,一是倾入写作者本人的情感,二是发挥想像力。
只有调动充分的情感,才能激发出想象力,写出引爆冲突的好故事。但是完全天马行空,放弃理性也不可取,所以要自我克制。就像风筝与线的关系,风筝随风飞舞,那根线也要顺势而动。即先放任情感自由挥洒,再用理性调整,如此反复。
在《写作课》书中,作者讲了如上优先遵循的原则,先积累素材,接着在注入情感的基础上发挥相像力,以呈现出完美的情节。长篇小说让读者欲罢不能的奥秘在于一件事引爆另一件事,其实就是构思情节,情节环环相扣,才能对读者产生吸引力。
情节是作品的血肉,而支撑起整个故事的骨架就是作品的主线。主线,就是贯穿一本小说的主要内容,说白了就是这本小说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些故事最终升华出主题,一个宏大的命题,也就是最终表达了什么观点,故事结束。比方说《围城》的主题,表现了三十年代社会百相,表达了知识分子的困顿,生活婚姻皆如围城。
如果将小说的走向以线路图的形式呈现,那么情节与主线的构造有以下几种形式。
宽阔笔直的单行道。
在开头就直接抛出主线,没有情节上的副线,鲜明直接抛出大问题,这大问题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长驱直入,没有虚张声势的错误引导,并构思出足够震撼的结局。
但是缺点是,由于情节薄弱,沿袭此种模式的长篇小说想要成功,其故事必须引人入胜,文笔需得炉火纯青。
就好像你说请人吃饭,一直说,但是始终没有实现,引得别人不断问,什么时候去吃饭,到底什么时候去吃饭啊?可能会不耐烦。所以你必须在过程中不断描述将要去的餐馆多么高档,菜品多么新颖,口味如何独特
观光线路。
这种架构特点是:不靠单一主线吸引读者,而是在总体故事框架中安排了一系列独立的故事。各个事件既独立存在,又相互关联。一件事刚告一段落,另一件事接踵而来,牢牢锁定了读者的注意力。
作家余华的《活着》这部小说就采用了这种写法。相信很多读者都印象深刻,每次主人公的生活刚刚喘口气,新的磨难又接踵而来,吸引你持续读下去。
高速公路。
这类长篇小说的情节模式类似于在居民区上空铺设的高速公路,或是架设在动物园上空的单轨线路,穿行而过时低头就能看见下面的动物,它们在各自的领地漫无目的地闲逛。但火车方向不变。
这种架构特点是,尽管小说经常出现与主题无关的描写,但读者依然会从始至终盯紧情节主线,既有对情节主线起推动作用的事件,也有大段看似没有作用的内容。
不断提出新事件,在此基础上添加情节场景,并为每个场景安排一场悬而未决的问题,在叙述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以此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然后再将前景转化为背景,将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元素不着痕迹显露出来,构思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事件。但自始至终,火车只朝一个方向行驶。
比方说庆山-安妮宝贝的《莲花》,是使用这种手法的优秀范例。身患重病的女子进行寻访墨脱莲花圣地之旅,途遇去同目的地找寻儿时童伴的男人。他们互相倾诉,独白,回忆,旁白。整书情节十分跳跃。但自始至终自有一个命题,精神上对生命,内心的黑暗与流离失所的探寻,身体上对莲花圣地的探访。
之字形线路。
说得简单直白点就是混乱的时间线。这种手法写作优势是,作者可以借以掌控揭晓悬念的节奏。虽然一开始就交待了结局,其实真正的结局非常复杂,中间经历了大量的插曲,读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杜拉斯的《情人》有点类似这种写法。
这种之字形线路自己容易写晕,也会把读者绕晕。但也有解决方法,如果想有条理一些,首先要向读者暗示故事并非按时间顺序展开。其次,提供简略的情节摘要,促使读者对细节产生好奇。最后,每次转换时间点时,在开头就交代出有明确标示的词语,以说明时间上的跳跃。
以上就是小说通常采用的几种架构方式。所以我们读到的作品并不千篇一律。只是不管如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任何小说,不管怎样切入,怎样衍生出相关联的事件,总有一个核心事件来引导故事向结局发展,最终升华出一个宏大的主题。
打个比方,如果长篇小说的情节主线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公路,那么偏离主线的部分就是死胡同。所以写作时勾画出主线至关重要。
在《写作课》这本书中,作者举了大量优秀作品案例,讲述小说创作理论技巧,可以说是干货满满,值得细细研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