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美吟》主要写的是爱情,是宝黛感情日臻成熟之后黛玉对爱情的认知和表达,但这篇文的题目却是“从《五美吟》看林黛玉的人生观”,我觉得爱情观是建立在人生观之上的(恋爱脑除外),而林黛玉是个很清醒独立的女性,她绝不是一心只有男人、只为男人而存在的。
《五美吟》第一首《西施》就体现了林黛玉特立独行的人生观。
其一: 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作为“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想必是家喻户晓的,西施的故事不再赘述,只说说她的结局,一般认为西施在灭吴之后功成身退与范蠡一起退世隐居,但这可能只是人们的美好心愿,西施更大概率是被吴国人沉入江中溺死。
林黛玉这首诗采用的就是后一种说法。
首句“一代倾城逐浪花”即为西施沉江而死,“吴宫空自忆儿家”意为,空对着破败的吴宫想起曾经的绝世美女西施,前两句是对西施悲惨人生的无限叹惋。
后两句极具颠覆性,“东施效颦”的成语我们都知道,是对丑人多作怪的辛辣讽刺,但是黛玉却说“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这里又要请庄子他老人家出山了(可参照前文:无用之用),《红楼梦》中的道家思想在贾宝玉、林黛玉两位主人公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在以儒家入仕思想为主导的社会环境中,宝黛二人的思想共鸣点即在于此。
宝玉的躺平摆烂、悟道参禅都是对道家的诠释,而林黛玉却把它赤裸裸地写在这首诗中。
虽然东施丑、无用,不能成为美女间谍、不能成为灭吴的利刃,但她却能安度余生,头发白了还在溪边浣纱。而那美丽的、有用的、建立了不朽功勋的西施却早已逐浪花而去。
也许很多人难以理解这种思想,尤其是对于在仁人志士铺路下才过上幸福生活的我们来说,很容易就与西施的大义凛然相共鸣,被她的牺牲精神所感动。但是要理解《红楼梦》和道家思想不能仅仅从世俗的、功利的角度出发,要有更广阔的视角。
吴越争霸距今已2500多年,当年不管是越灭吴还是吴灭越对我们今天都没有太大影响,透过2500年的历史长河望去,吴越之战亦不过是蜗角之争。
当滔天巨浪平息之后,那些伟大的水花们皆了无痕迹,五千年读史,无非功名利禄,一将功成的背后是万骨枯,功成的是勾践,万千白骨沉匿于史海,无人问津。
所以那场战争到底意味着什么,无数个体的牺牲又意味着什么,相形之下西施那漂泊无凭的悲惨命运还不值得叹惋吗?
就像贾宝玉与万物对话、对落花伤神一样,这是他们对生命的理解,生命之可贵并不以功高与否而论定,西施并不因灭吴而美,而是她本来就美,她本该拥有美好的人生,本该白头后依然在溪边浣纱,可她不幸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她的牺牲只成就了勾践的霸业,除此之外别无他用。
原文中黛玉说:“我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的甚多。今日饭后无事,因择出数人,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
而西施便是其中最可悲可叹之人,她活成了工具,完全没有自我,终其一生都是被人操纵的木偶,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人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