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却因为情绪的阻挠而变得难以处理。所以遇事,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遇事,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6组案例4女儿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承受能力有限等原因,对自己的情绪有时难以把握。她时常对着奶奶一言不合就发脾气,她脾气来的急,去的快。
那天,奶奶提醒女儿该去洗澡了,女儿正在搜资料,她随口回了一句“知道了”。过了一会,奶奶又提醒女儿,女儿又回一句“知道了”。当奶奶第三次提醒女儿洗澡时,女儿怒气冲冲对着奶奶说话,奶奶很委屈,也放大声调训斥女儿,女儿用力关上房门,把桌面的书本全扔地上,家里下起“狂风暴雨”。我正在书房专注进行快速阅读训练,因女儿动静太大打断我的阅读。
我了解事情后,马上意识到女儿的专注被干扰,她认为很不爽,正处于负面情绪状态下做出激烈的行为。
我首先安抚奶奶,让她不要再动气,事情让我来处理。
我敲女儿房门,请女儿开门,女儿正在气头上,没有给予回应。我隔着房门跟女儿说,妈妈知道她被干扰做事感到委屈,因为妈妈也被此事打扰而中断学习,很理解她的感受。妈妈现在给她30分钟调整自己,她可以深呼吸,也可以抱着枕头捶几下。在晚上9点30分之前,请她收拾好房间并去洗澡,妈妈相信她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在适当的时间里做该做的事情。
说完之后,我就不再为此事而啰嗦,也示意奶奶不要干涉女儿,我则回书房继续做我的事。大概过了50分钟,我走出书房,发现家里非常安静,奶奶已回房睡觉,女儿收拾好她的房间,已洗完澡,正在画画。家里的这场暴风雨就这样过去了。
事后,我和奶奶分析:若一句话,反复的说,起不到作用时,那最后只会影响关系。当女儿有明确目标正专心致志做时,我们应该尽量不去打扰她,因为这样会影响她注意力、记忆力以及情感思维等心理功能的发展的。生活应该有张有弛,女儿非常独立,只要我们事前跟她约定好,我相信她会懂得规划自己时间,就让她的大脑在一张一弛中得到充分休息。所以女儿需要榜样甚于批评。
遇事,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6组案例4如果孩子的行为是在负面情绪状态下做出的,那么父母要做的是先处理孩子的情绪,再处理事情。处理方式总结起来就是:接纳情绪、设立规则、探讨方案、解决问题。
首先要尊重孩子,让孩子能把情绪表达出来,父母对此先给予接纳和理解。然后告诉孩子,其实在生活中,未来可能会遇到很多不想做却被要求做的事情,我们不能简单地拒绝和逃避,而应该去面对和找到处理办法。
接下来,父母与孩子一起探讨处理的方案。先让孩子讲讲可能有办法,无论多么奇怪的方案,先听孩子的。然后,与孩子讨论每个方案的利弊和实行可能,在这个基础上,可以给出自己的建议:“你想不想听听妈妈(爸爸)是怎么想的?”
最后,找出一个最佳处理方案,父母提醒孩子承担由此带来的后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