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七八岁的那会儿,母亲给我买了个弥勒佛的玉坠子,我很是喜欢,便引起了我对佛学的兴趣。
后来,十三岁那年我看了一部叫《观世音菩萨》的影片,把我感动到哭。
那时候便记住了一句台词,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教会人在苦难的现实世界里要学会放下。
我想,只有经历了这人间种种劫难,变数的人,最后才会回归本真。
就比如金钱与人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人得到了金钱,就可以变得富裕,那么人就是金钱的主人了。
但是,世间人为利反目,为利勾心斗角的事那么多,金钱却成了这些事情的主谋,这么来看,金钱却是人的主人了。
所以,这世间能视金钱如粪土的人便是少之又少,更难得可贵了。
有一段时间,我受人欺负,又很难改变这样的逆境,我便去背了《心经》,这对我而言,受益匪浅。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这段经文,读来很是费解。我那会儿也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后来,我便想着,为何在我这个十几岁的年纪很难理解放下,和平静,还有淡泊的心境了。
因为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年轻人,我还没有在这个世上好好走过一遭,我还没有获得过功名利禄,怎么就能放下这些呢?
所以,真正的淡泊,应该是经历了沧海桑田后的醒悟,不该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整日把"淡泊明志"挂在嘴边。
十五六岁的时候去过嵩山少林寺,我很难理解有些人在十几岁这么好的年纪,就出家为和尚,穿着朴素的衣袍,吃着简陋的素菜,面色平静。
后来,我便明白了,人身在世俗,本就是个大染缸,人又是群居动物,生来每个人或多或少又收到了家人的影响。
所以,只有那万卷经书才可以除去人内心的污垢,使人获得清明。
上次去安国寺,进入大雄宝殿,我就点了三根檀香,叩了三次头。
同伴笑我太信佛,我说,每个人活着都会有自己的信仰,有人信自己,有人信命,有人信上天,而我,信的是这世间最慈悲最仁爱的佛。
也许,只有同样信佛,才能明白高僧的信仰吧。
唐朝的玄奘法师,经历了九九八十一次劫难,才能取得真经。
西域龟兹的高僧鸠摩罗什,是我国著名的译经家。他对于我国佛教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而我国南北朝时期,大修寺庙,据说有四百八十座寺庙,那时候的佛法很是鼎盛。
清朝有名的顺治帝也在五台山出家为僧,也许对于一个厌倦红尘,失去心爱之人的帝王来说,只有经书才可以助他放下心中之苦,获得重生。
我常常在想,当我翻开一页页的经书,隔着几千年的时光,与古人那时的心情重逢,那一定是一段缘。
世间的很多东西都是矛盾的,没有什么是绝对的。
比如一朵花,你采到了它,它可以给你带来清香。但是,当花朵离开根茎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它的死亡。
比如一段爱情,你可以从中获得快乐,但你同时也会被这段爱情蒙蔽内心,做出许多不理智的事情。
比如一个人,在世人眼里罪恶滔天,但是在他唯一的爱人眼里,也许他就是最好的,谁人也比不上。
就像我,明明是那么的讨厌寂寞,讨厌没人理解的那种孤苦,可是,同时我也是喜欢这种寂寞的,因为它教会了我要好好珍惜每一刻的温暖。
如果有来生,我要做一滴水,它可以穿过无数的江河大海,最后水溶于水中,终将难舍难分。
我与佛缘:慈悲是一种情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