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纽森猎头 王凡
某日的下午,猎头群里甚是热闹,同行们大倒苦水,感叹猎头难做,更感叹客户难伺候。
一同行讲了一个小故事:
人力资源总监候选人A君,被B猎头公司推荐到了C集团公司做人力资源总监,推荐成功。时隔3个月,保证期结束后,A君邀请B猎头公司顾问拜访其公司,茶余饭后拿出一份新的合作合同问,能不能做?职位涉及总经理,总监等高管,最高收费3W,最低收费5000,B公司顾问直接懵了,吃的那顿饭也是如鲠在喉。尴尬的拒绝了这样的合作邀请。
讲完这个小故事,这位同行直接问群里的诸位同仁,如果一个CASE是5000元,会不会操作?
几乎所有的同行都说不做。这样的定位已经算不上猎头。
真正的猎头会维护并遵守其基本原则,找好定位。
听完这个故事,让我思考了很多,之前曾经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让我尴尬不已。
首先来讲,猎头虽然不能像刚出现时一样那么高大上,但是这个行业的基本规则,以及猎头顾问在整个过程中付出的劳动,如果用5000来衡量确实差距比较大。我这样说,可能很多HR或者一些朋友会积极反应,现在的所谓“猎头”不就是扔份简历,传递个信息,成了就成了,多简单的事情。不错,从流程角度,从结果角度,反映出来的确实是如此,但是即使找到这样的一个合适的人,可知道顾问打多少电话,点多少次鼠标,做多少面试,说多少话,用多长的时间,每天工作多少个小时,这也算是工作的强度吧。另外,猎头寻访这样的活,也不是谁想做就能做,谁想扔一份简历就能成的,能够扔一份简历能成的顾问,那也是都是身经百战,受尽了折磨,锻炼了强大内心,接受了各种艰苦的企业培养养成后的经验的结晶。说的不客气一点,能够用5000做项目收费的HR根本就没有把猎头放在合作的位置上,这仅仅是一个渠道而已,甚至渠道都不是。
但是我也得承认,猎头这个行业里面,发展至今,鱼龙混杂,打着猎头的幌子做着简历搬运工或者只是做个信息筛选的人太多,甚至有些大的公司把猎头做成了快消,传销的感觉,里面的顾问只会打电话,从不面试,从不见企业和候选人,甚至有的还每天带领大家打鸡血,喊口号。想想都挺可笑的。这倒让大家以为这就是真实的猎头了。毫不客气的说市场上80%的所谓“猎头”可能都是不知面试为何物的“假猎头”,这其实离着真正的猎头差的太远,更不用说再聊聊职业发展规划了。
回到我们的本源, 其次来讲,猎头和HR是共生关系。猎头成为目前人力资源招聘手段中的一个普遍手段的时候,几乎有追求的企业都在使用猎头这种方式。但是使用猎头的水平确是相差十万八千里、有的企业HR使用猎头,促进了本公司的人才更新,引进,和市场更好的接轨.,保持长期的合作,做猎头做成了外部智脑;而有的公司HR,仅仅把猎头当成来向他们求着做单,来赚他们公司钱的一种渠道,甲方色彩浓厚,而失去了与猎头共舞,了解市场变化,从而促进本企业进行人才战略更新的机会,结果往往差强人意。使用猎头的水平高低,从一个层面上反映的是HR的专业水平,但是更多的是体现了企业的价值观、心胸、视野以及高度,虽然有一点绝对,但是确实反映一些问题的。
纽森咨询在合作中,就比较关注企业的合作价值观。良好的合作价值观,才是做好合作的基础。
最后再来说说,只对一方有利的合同看上去是成本降下来了,可是没有猎头愿意陪着玩了。那就剩下自己玩了。可回头还要对猎头各种埋怨,都推荐不上人来。这有悖于使用猎头的初衷,那还不如不用猎头。如果不用猎头就能完成公司的人才战略,那也是企业的实力之一。但是想用猎头,又不想付费或者少付费的情况恐怕很难得到好的结果。作为猎头来说,并不是越多越好,大家能够接受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才值的双方付出,共同为解决企业的人才难题而努力奋斗。
我想,从猎头诞生的那一刻起,一直衍生到现在,一些建立的规则也罢,还是目前的大势所趋也罢,都是建立在共生互信的基础,才能相得益彰,才能有好结果。
真的是最后,与众位同行以及HR同仁共勉:作为猎头努力练好内功取信于企业,企业能够平等对待猎头,皆大欢喜,背离市场的所有手段都将被市场抛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