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尝试对《传播学教程》这本书做一个整体梳理,也试着找出我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三点内容。
1.
第一点:群体传播部分,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多数意见的支配地位并非在任何场合都是绝对的。群体中少数意见的中坚人物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当这些中坚人物显示出意志的坚定性、主张的一贯性和态度表明的强烈性之际,可以对多数派产生有力的影响。
这里我想到的是,马克思那一句话: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
对这句话印象深刻,看到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这个地方,就又有感慨,现在挣扎着就是为了让自己会独立思考。好有能力坚定。
2.
第二点:是这本书第十二章介绍的几种主要大众传播效果理论:包括议程设置,沉默螺旋,框架,知沟,第三人效果。
这里和第一本书重复,但我自己在读一遍又记笔记了之后,觉得挺有用的。这里着重说第三人效果。
我们在什么时候会容易受第三人效果影响呢?
人们在评估负面信息的影响之际倾向于认为对别人的影响大,容易产生“第三人效果”;越是说服或宣传色彩强烈的信息(如广告或竞选活宣传),越容易引发“第三人效果”;人们倾向于认为媒介信息对与自己社会距离大的人的影响较大,而对自己比较熟悉的人或群体影响相对较小;年龄越大越容易出现“第三人效果”认知;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出现“第三人效果”认知;与媒介信息所涉及的问题关系越密切,越容易出现“第三人效果”。
我想到的是,在股票投资上,是不是我们都以为,自己才不是韭菜,别人比我们更容易受到媒体信息的影响而引发投票行为?我觉得想要深究大家怎么投票的时候,可能要绕好几个弯才行。
3.
第三点:媒体素养,自我媒体教育。
这也是我读这本书时经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我读传播学,具体能学到什么,对我有什么用?
我觉得我好像找到了答案:通过学习传播的概念,传播学的研究历史,传播效果理论等等,我们逐渐理解它们,对我们自己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是指什么呢?
社会成员“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包含:1)媒介技术的基础技能,即接触和使用媒介手段和设备的能力;2)媒介信息的识读能力;3)媒介信息查询收集能力;4)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在信息洪水中选取所需相关信息的能力);5)对信息内容的质疑批判能力;6)信息的加工制作和发布能力(作为传播者的基本能力)。
在今天这个电子媒介时代,在信息洪流中,我们有没有媒介素养,先有能力过滤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去问自己,怎样做一个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把学来的这些知识,当成工具使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