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
许知远: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许知远: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作者: 11011567db38 | 来源:发表于2017-09-12 18:07 被阅读29次

    知道许知远,是因为韩寒(感觉他是我了解那个圈子的一扇门)。大概10年吧,韩寒被《时代周刊》评为“时代人物”,媒体说许知远“炮轰”韩寒。许当时是这么说的:一个聪明的青年人说出了一些真话,他就让这个时代的神经震颤不已。与其说这是韩寒的胜利,不如说是庸众的胜利,或是整个民族的失败。

    现在看,至少站在他的角度,这番话是有几分道理。

    许知远,76年生,2000年毕业于北大计算机系,先后任多家著名杂志主编,曾出版《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转折年代》等。

    没看访谈之前,对许知远,或许只有个大致的概念,作家/著名学者。看了节目,尤其是他采访罗振宇、马东这两期,两两对比,反差更大,这个人更加立体了。

    《十三邀》是许知远策划的访谈节目,怎么说,有点严肃。每一期里。面对不同的被采访者,许知远除了引导对方表达自我之外,还掺杂了许多自己的怀疑与问题。

    《十三邀》一直不声不响,现在做了两季了。应该还不差,因为金主已经从第一季的福斯特换成奔驰新S级轿跑。第一期许知远就采访了被称为“最成功的知识网红”的罗振宇。许说他其实是来取经的。提到“商业”、“变现”这些词时,许是明显的忸怩,而罗自始至终将自己摆在一个自信满满,甚至有些野心勃勃的商人的位置上。许一直试图拉起罗对“当初”的美好设想,竭力托起“理想”这个崇高的话题,明显罗不愿接招:我不愿做一个理想主义者,要做一个现实主义者,一个鼠目寸光的人。很多人说情怀,我说我没有情怀,我有什么情怀?我一买卖人,对得起买的东西的人,这就是最大的情怀。

    许似乎不死心,又采了罗胖办公室三个小年轻。他问:你们这代人是不是真的生活在此刻呀。

    小年轻抿抿嘴,无从答起。

    同样的问题,许在采访马东时,换了一种说法:你喜欢这个新时代吗?马东明确地答复:我喜欢。顿了一下之后,又再重复了两遍“我喜欢”。让人浮想,是真热爱到要连续表白三次,还是靠多次重复来自我催眠。

    许在采访前看了马东的《奇葩说》,表示不太能理解,乱七八糟的颜色,里面的人各种吃惊震惊的表情,看完之后他挺伤感的。不过他也看出来了,《奇葩说》其实是用前卫的方式,辩论着相当古老的话题。采访中他在马东那里也验证了这一点。他感叹:时代究竟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马东则拉出相对论“你希望时代一定是进步的,但历史其实不是,历史一定是遗忘,重新来;遗忘,重新来。”

    蔡康永也讲到“马东很神秘呦”。台上台下,从来对自己的家庭和留学生活只字不提。有次被逼急了,讲了母亲买包的事。然而这样稀松平常的事,是找不到任何线索的。要知道马东的父亲是马季老先生。许好奇的是,像马东这样上世纪60年代的人,来自那样一个文化底蕴浓厚的家庭,是什么样的内驱力促使他策划了这样闹哄哄的综艺娱乐节目。

    他有意引导马东,你觉得你父亲看到奇葩说,他会怎么感觉。

    马想了一会儿“他应该不会喜欢,他会觉得太闹了,另外他会觉得你们在言语中夹杂烈度这么大,真的好吗”说完他也笑了。

    马东,本质上,是个悲观的人,但他在努力的捕捉快乐,在荒芜中开出一朵花来。他知道许知远的性格,无论生活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是极其不爽。而当许问他“你爽吗”,他则迂回了一下:爽一会是一会。

    所以,其实深受90后00后喜爱的马东老师,爽吗?不爽。他只是竭力抓住一些新鲜的东西,“因为新鲜的边界会让我有一些幸福感,多巴胺会旺盛一点”。

    不得不说,真实忧郁的马东,更charming了。

    相比罗振宇、马东,许知远则显得笨拙、顽固、泥古不化,就像马东说的“许知远是个古代人”。在智商,胸怀上,似乎都被另外两人碾压。节目里,他好似个无所适从的孩子,对这个时代困惑质疑彷徨。可难能可贵的是,许知远才是《十三邀》的策划人,他选择毫无保留地展现自己“不合时宜”的那部分。从这个角度,许老师是充满诚意的。

    网上总喜欢拿这三个人对比,似乎硬要分出个高低来。很明显,节目里罗振宇、马东塑造的形象要从容得多、讨喜得多。有人认为,许知远固步自封,比罗/马明显差了一大截,三人一比,高低立现。这种高低真这么容易论断吗?

    首先,马/罗二人的淡定自信是许知远的《十三邀》展现出来的,而许知远是握有剪辑权利的,他完全可以剪出相反的效果,但他没有。再次,这三个人真的是在“鸡同鸭讲”地“尬聊”吗?马东、罗振宇愿意上不温不火的《十三邀》,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许知远。这三个男人,都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历过理想主义的美好,赶上了改革开放和好几轮房价上涨,看着社会物欲膨胀、信息扩张,最好的和最坏的,他们都赶上了。表面上看,是许知远把一系列尴尬的问题扔给罗振宇和马东,其实他们知道他的意思。只是在镜头前技巧性地回击,“和而不同”或许就是他们的状态,话里话外流露的,彼此都懂。

    毕竟这些读过书,经过事,见证过时代际遇变化的老男人都知道,在这个时代,能有这么个对手,争锋相对两三个小时,是多么难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许知远: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yxh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