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复(992-1057),字明复,号富春,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孙武第四十九代孙,与胡瑗、石介,人称“宋初三先生”。诗人认为孟子、荀子、扬雄三位学问大家,他们并不是一生下来就知道万事万物道理的天才,他们学问之所以能够达到在“圣域”自由驰骋的境界,正是因为他们“钻仰久不已”,也就是经历了长期刻苦、深入、执着不倦的钻研的过程。
谕学
冥观天地何云为,茫茫万物争蕃滋。羽毛鳞介各异趣,披攘攫搏纷相随。
人亦其间一物尔,饿食渴饮无休时。苟非道义充其腹,何异鸟兽安须眉。
人生在学勤始至,不勤求至无由期。孟轲荀卿扬雄氏,当时未必皆生知。
因其钻仰久不已,遂入圣域争先驰。既学便当穷远大,勿事声病淫哇辞。
斯文下衰吁已久,勉思驾说扶颠危。击喑殴聋明大道,身与姬孔为藩篱。
是非丰顇若不学,慎无空使精神疲。
“大家”是如何炼成的——
因其钻仰久不已遂入圣域争先驰
孟子、荀子、扬雄三位学问大家,他们是一生下来就知道万事万物道理的天才吗?不是的。在这首诗里,诗人明确孟子、荀子、扬雄的学问之所以能够达到在“圣域”自由驰骋的境界,是因为他们“钻仰久不已”,也就是经历了长期刻苦、深入、执着不倦的钻研的过程。
诗人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人生在学勤始至,不勤求至无由期。”也就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意思。一个人要想学有所成,除了“勤”字外,别无他法。孟子等三人的成功经历,即是诗人为这个核心观点所举的实例。圣人要成为圣人,尚且需要“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要有长久“钻仰”的精神,何况普通人呢?
在这首诗里,诗人认为天下万物都是一样的,为了生存,都要不断地“争”,不断地“披攘攫搏”,都要为了衣食住行而不断奔波。但是,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懂得“道义”。人如果没有“道义”,就是长了胡须和眉毛的鸟兽。那么,人的道义从何而来?当然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而是要靠后天的学习,而且是长久的、坚持不懈的学习。
既学便当穷远大勿事声病淫哇辞
读书学习,自从有了学校,就成了很自然的事儿。但是,之所以有圣人与普通人之分,还在于读书学习的志向是否远大,学习的方法是否得当。“既学便当穷远大,勿事声病淫哇辞”,诗人提倡在“斯文下衰吁已久”的情况下,应该深刻地思考、扶正传统经典学说,以明晓“大道”,而反对那种无病呻吟、热衷于华丽辞藻的文风。诗人愿意做周文王、孔夫子学说的捍卫者。很显然,周孔倡导的儒家学说,是孙复积极维护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