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不只是让我们可以更容易地接触到信息,更是为我们的分享和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工具。
在讨论知识产品时,我们提到一些分享和交流的案例:维基百科聚集众人智慧形成百科全书;社交问答社区Quora、知乎形成大量的知识积累;在行、分答等付费知识工具促进了实用知识在人与人之间传递。
通过分享和交流学习,可能是学习的真正状态。对知识的消费场景,我们常常会想象成一个人在独自读书、思考、写作。但真实的情形却是,我们在坐在人群中听课和交流,我们在咖啡馆、会议室里谈论争吵,我们在智能手机上的屏幕里热烈、激烈地讨论。其实,读书是穿越时空与作者进行交流,在书的边上写下笔记时,我们就像在把自己的困惑和思考说给作者听。
不少人认为,分享和交流等方式是学习的体验改进,因为体验好,所以我们需要它。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很多人努力的改进体验。我认为,这种想法可能并未抓住知识产品的根本特性。
、
知识产品的一个根本特性是,图书、课堂、媒体或所有其他一对多的知识传递,都只是建立一种对话的基础。有了这个对话的基础,我们能够与现实对话,能够与自己对话,能够与他人对话。所有真正有价值的知识,都不是普遍的一对多,而是有针对性的一对一。这样的知识,只有在真正的交流中才能产生。
问好的问题,得到有价值的答案;多倾听,然后给出有价值的反馈。之所以有这些广为接受的说法,是因为它们能够促成真正的交流,带来有针对性的知识。
有人会试图对知识本身的价值进行评估,试图区分知识的高低贵贱,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因为它们不了解,知识的针对性是更重要的要素。我们这里所说的针对性的知识,和哈耶克所说的场景知识是相通的。场景知识就是他说的额“有关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在《知识在社会的中的利用》一文中他认为,“在各行各业中,对人们的了解、对当地环境的了解,对特殊情况的了解”是宝贵的财富 。
问题是,传统的看法已经深入我们的大脑,普适性的、高深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以至于我们为自己的碎片式交谈感到懊悔:明明在和朋友交流中得到很多启发,但我们却自责咋社交网络中浪费时间,而没有去做真正的学习。
只有重新理解知识产品,认识到有针对性的知识价值更高,我们才能真正地从分享和交流中得到收益,因为分享和交流带来的正是针对性的知识。互联网工具让有针对性的交流变得更为容易,通过智能手机上的微信聊天,我们也能进行看似碎片式的交流,向朋友或老师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得到来回多次的及时反馈。
微学伴,好用的知识制作与售卖工具。
微学伴是专注于知识付费、教育培训的工具型平台,可一站式满足课程制作、学员管理、付费转化、营销推广、数据分析五大核心需求。
让课程的生产发布、推广分发、管理交互、交易收入都变得更加简单,形成品牌闭环,快速完成用户沉淀,一站式解决方案,在线教育、付费转化也可以很简单。
目前已有70000多家机构选择微学伴,店铺月均销售额达10万!用微学伴,与71088家机构一起玩转知识变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