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鲜玉米比较好卖,大家都很喜欢吃,算是期盼已久吧。
鲜玉米中比较好卖的是黏玉米,我们去进货的时候先问一下什么品种。
但是黏玉米不是很好进货,拿回来的时候总是不黏,这不,今天老刘没商量我,又带玉米回来。
我问他这次保证黏吧,他不说话,我说如果不黏赶紧退回去,不要总是让顾客失望,信任这个东西不是无限包容的。
他怕不粘,连包也没打开,说明天再退回去。
记得老刘第一次进玉米回来时,他说是黏的,我是非常信任他的,所以也极力宣传是黏玉米。
开始几次,卖的比较好,也没舍得自己煮着吃,后来终于有了剩余,赶紧煮了一锅。
我也比较喜欢吃黏玉米,带着满满的期盼,等玉米煮熟之后,管它烫不烫的赶紧剥开一个,一口下去就傻眼了,不是黏的。
然后把目光射向老刘,质问他不是说黏玉米吗?怎么回事。
他轻轻的看了我一眼,告诉我说,就这样的,卖货的说是黏的。
我不依不饶的问他,人家说黏的就是黏的,事实摆着呢,根本不黏。
他说,就这种,满大街都在卖。
我无语了。
又一次进货回来,他拿了两包,说是一包黏的,一包水果玉米。
看着也不错,一种剥开是白色玉米粒,一种是黄色玉米粒,在我的认知里,黄色玉米应该是黏的。
在售卖过程中,我们一直这样宣传。
后来不断有顾客过来询问,哪一种是黏的,大家喜欢买黏玉米。
后来我们煮了,还是都不黏。
我有些纳闷,大家都买回家了,不黏也没有回来找的,后来我总结一下,是大家不好意思找我,觉得都一样吃,回来找不好意思,没几块钱,邻里邻居的脸面上过不去,下次不买就是了。
反倒是我,觉得很难受,大家那么信任我,如果不信任,绝对不会买那么多。
要不怎么说,卖货之前自己先尝,确认好再开始介绍。
有时候不是不想吃,是顾不上,也是天天看着,实在吃不下了。
记得在食品厂工作时,领导要求管品控的必须品尝,仔细品尝,终于明白领导良苦用心。
还是说说玉米的事情。
前几天,我在朋友圈里偶然发现一个朋友发玉米照片,她说娘家玉米可以卖了,是鲜的黏玉米。
我心想,这下可好了,自己的玉米黏不黏还能不知道吗,肯定是黏玉米。
于是我联系她,少要了点,这一次,我首先煮了几个,看看到底是不是黏。
结果一样令人失望。
很伤心,然后发微信问她,她还是确凿无疑的告诉我就是黏的,这令我怀疑起自己来,是我味觉失灵了吗?
好在一个姐姐拯救了我,她发来信息问我,怎么不黏,这让我放了心,原来还有一个跟我一样的。
唉,所有这一切,只源于一个目的,就是盼望把货早一点出售,卖个好价钱。
可以理解,但是,这无异于饮鸩止渴,那个批发玉米的,老刘还会去要他的货吗?肯定不会再要,因为光我,就无数次的数落他,进货没有眼光。
那个朋友圈的朋友,明年我也不会再要她的玉米,不止玉米,任何她卖的产品我都不会再要了,是不敢,说句不好听的,指鹿为马,非把水果玉米说成黏玉米,大家都是傻子吗?
今天老刘又拿回来,我就质问他,谁知他说人家都这样卖,我说人家这样卖与我们无关,如果咱们一次次的这样卖货,用不了多长时间,人设崩塌,没有人会信任咱们。
一个人,一个店,建立一些灵魂性的东西很不容易,如果不坚持,很容易塌方,建立特别难,坍塌特简单。
人性,又很难琢磨,很少有人会坚持一些东西,会被人误会是傻子。
从一开始出现鲜玉米到现在,我没遇到一穗黏玉米,以至于小区群里有人在卖家里自己的玉米,我都不会信任,一直在看别人买,等别人反馈。
想想看,我都如此,那么我的顾客呢,被我反复耍了几次,失望吧!
下午我还跟老刘说了一件事,小区里面一个阿姨来到店里,问我们甜瓜多少钱一斤,我跟她说了价格,并且解释说有点贵。
她点头说是不便宜,然后又说她儿媳说虽然贵点,我们店里瓜质量很好,她指着店门口前面路上的一个三轮车告诉我,昨天买了那里一兜甜瓜,比较便宜,回到家一个也没吃,全扔了,原因是瓜瓤馊了。
我说是处理的吧,她说看着也新鲜,还有样品,也品尝了。
阿姨在店里嘟囔着骂了几句,我没听明白。
当时我在想,看看吧,不能卖的东西该扔就扔,千万不要心存侥幸,挨骂了吧!
老刘算是比较配合,玉米没卸车,来了几个询问玉米的,坚持没卖。
不知道这下他涨心眼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