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左传》与《春秋》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

《左传》与《春秋》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

作者: 爱读书的无为 | 来源:发表于2018-05-27 09:40 被阅读0次

    今天我们继续来谈谈《左传》,昨天,我在文章里留下了一个问题:如果《春秋》真的是记载张三李四王二麻子生活的琐事,那么放在今日,《春秋》还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具有争议性的,我们就先避而不谈。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的理解是:会。有时候书本本身不是这么重要,去创作书本的作者才重要。

    在写出《春秋》这部著作之前,孔夫子的门下已经有几千名弟子了,就算《春秋》真是介绍某个人的生活琐事的话,这些弟子们,也可以编造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以赞赏的角度评价这部书。

    所以就算孔子编订的书写的再多么的不合理,他门下的弟子也一定会编造的合理。再退一步讲,就算《春秋》不是孔子所著,都不会丝毫的动摇孔子在中华人民心中的地位。

    我们翻开这部书,你会看到一个十分简短的句子,一句话只有短短几个字:“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晋国的赵盾杀掉了他的国君夷皋,含义似乎仅此而已。而赵盾究竟做了什么,为什么要杀掉国君,其理由是什么,我们不得而已,因为只有这短短的一句话而已。

    如果我们仅仅只是看着一句话,理所当然的可以这样理解:弑君是大逆不道了,而赵盾由于弑君被写进了《春秋》,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千秋万世也不得翻身。

    但是事情真的是这样吗,弑君这件事情就一定不正确吗?弑君的人就一定是一个大坏蛋吗?事情显然不能够一概而论。

    比如齐宣王曾向孟子请教过武王伐纣的历史,这事无论是从周朝开国还是孔子推崇的礼乐制度,都是周武王以下犯上、以臣弑君的结果。所以齐宣王想不通,难道弑君也可以是对的?

    孟子的回答让人不敢相信:“纣王把自己摆在仁义的对立面上,我只听说过一个叫纣的大坏蛋被周武王杀掉了,从没听说过有弑君的事情发生。”

    而孟子的逻辑是:不仁不义的国君就不是国君,所以杀掉这样的国君就不算弑君。

    这话具有相当重的诡辩色彩,这就与我前段时间与人争论的“杀盗非杀人”一样的,我们经常也可以在现实中看到这种逻辑的变体:杀人不可以,但谁谁不是人!

    我们还可以从中寻找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君主才能被称为君主,这似乎在原文中有确切的答案。但相比与此,我们还有更重要、更直接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赵盾是不是真的杀掉了他的国君?

    《春秋》除了告诉我们“赵盾杀掉了他的国君”之外,并没有给出我们其他的线索,假如我们可以翻阅的史料就只有《春秋》的话,那我们至多就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夷皋似乎也不算是一个很坏的国君,那么赵盾就一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坏蛋,所以孔子才把这件事写进《春秋》,让他留下千古骂名。

    如果真的这样想,那也无可厚非,但是孔子真的是这意思吗?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还必须参照另外一本书:《左传》。

    就赵盾弑君案来说,《左传》既给出了事件的前因后果,也烘托出了饱满的人物形象。简而言之,赵盾是一位国家的好总理,人民的好榜样。而他的国君夷皋虽然不至于像纣王那样的坏,但也绝对称不上是一位君子了。

    夷皋处心积虑的想要杀掉赵盾,赵盾侥幸逃过一劫,慌慌张张的踏上了流亡之路。政治局势变化的太快,赵盾还没来得及逃出晋国的国界,他的亲戚赵穿就把夷皋给杀掉了。

    这时候晋国的史官恰好就是为中国史学奠定直笔传统的董狐,于是董狐“直言不讳”地在档案里就给赵盾记上了一笔“赵盾弑其君”,还拿到朝堂上给大家展示。

    和大多数人的反应一样,赵盾的第一反应不是忌惮,而是觉得委屈、莫名其妙,他很激动的声辩说:“事情不是这样的!”

    但董狐的回答是:“你是国家的总理,弑君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你还在晋国的国境内,回来之后又没有惩戒弑君的凶手,那么这样,弑君的不是你又是谁呢?”

    后来,孔子评价这件事情说:“董狐是古之良史,根据事实直言不讳;赵盾是古之良臣,可惜了呀,如果赵盾当时逃出了晋国,就可以免去弑君的骂名了。”

    孔子虽然替赵盾感到惋惜,但是却是相当赞同董狐的做法。

    但是这样的“直言”在我们今天看来是相当的迂回了,至于如何评价这件事,那可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你们认为呢?

    总的来说,正是由于《左传》的辅助,才让人更好的理解《春秋》这部著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左传》与《春秋》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zfb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