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写孤独应该写过无数回了,绝大部分的时候是真的觉得孤独,一个人,一张床,一面镜子,一扇窗,像极了那种渴望夫婿回归的闺阁女子的样子,这种极度“娘娘腔”的心境,正是孤独最朴实的写照,其实孤独在不同文化氛围里有很多种解读,类似“登高赋愁”的孤独都比我这种孤独来的骄傲一点,毕竟它代表了一种文化格调,而闺房之独,则有点小家子气上不了台面。
所以古代文人的闺阁孤独从来不是真正具象上的孤独,他们隐喻了很多社会现实,用小女子一样的咿咿呀呀,去排解胸中沉淀的巨大的不满和控诉,后人再读,绝没有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代入感,这些孤独是宏观的,伟大的,而又自负的。
百年孤独里的家族罔替,把一个社会的孤独刻画的淋漓尽致,那种封闭的,往复的,绝望的孤独,是一部史诗级的孤独,你也可以放在中国整个封建王朝去看朝代的交替,也有类似的绝望感,人类社会是有某种共识的,从行为到社会风貌,总能找到一些相似的地方或者说规律,这也是马克思的唯物历史观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这些孤独都是往大的在说,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清楚。
而个人的孤独,在静谧的夜里,孤灯只影,那种绝望由于没有巨大的社会体量做惯性,会来的特别快,走的也特别快,可能只是在刷牙的时候瞥见了另外一只很久没用的牙刷就突然袭上心头,毫无征兆,直击灵魂。
一般来说睡觉前,我都会跟自己默默地做一下暗示:该睡觉了,明天要早起。然后抱着枕头,或者抱起玩偶,整个人恨不得陷入到其中,才能获得一丁点儿的安全感,放心让自己睡过去。当有人睡在身边的时候,则会希望被他紧紧从后面搂住,用力抱住,然后才能安心睡着。这种时候,总觉得自己是不完整的,作为一个不完整的人,我无法让自己轻易的陷入一种无知无觉的暗中去。我会经常梦中惊醒,梦见自己掉下一个悬崖,深不见底,然后浑身一个激灵,惊坐起来。我无法忍受一个人睡觉的空虚感,虽然过了这么多年,基本上都是一个人入睡。
我不怎么会排解自己的孤独感,要么看片子,要么踏马路,可能正是因为自己的无趣,才加剧了这种孤独的态势,人一旦无聊起来,便会滋生事端,如果是往外滋生,那就成了社会毒瘤,如果往内滋生,就加剧了思想的泛滥,如果我们不能通过学习或者读书来引导这种内在的思想的泛滥,那么人的心就会生病,小的说是孤独病,大的说是抑郁症。
孤独不等于抑郁,但是抑郁多半是孤独的,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与社会格格不入,除非是遗世独立,否则真的多半是抑郁症候了。这和爱情扯不上关系,我所谈的孤独,从来没有绑架爱情,这是一种人格上的缺失,渴望被接纳,又无法被接纳的感觉,是孤独的本质。
蒋勋将孤独做了划分:语言、暴力、情欲、革命、思维和伦理,从而勾勒出了一种孤独美学的概念。从国画中,你能清晰的辨别出这种美学的轮廓,茫茫云烟下是波涛一片,简笔勾勒出来的扁舟和渔夫,将整个画面从死转为生,从静转为动,从空旷转为充实,那一叶扁舟的力量,恰是孤独的人和这个社会的平衡杠杆,一下子把最绝望的空间转换为烟火的希望。
孤独的人都有这种希望,你撬动他的生机,可能只是一两句言语上的抚慰,便能撬动他全部生命的力量。从这一点上来看,孤独的人似乎都很善良,因为他内心极度脆弱的那部分,正是善良最易生根的土壤,一丁点儿的雨露施舍,就能生根发芽,开出花儿来。
另外,不知道大家有没看过《云上的日子》,第一段里,那个男主角走出小楼,回眸一望的场景应该是最让我动情的片段,这是最柏拉图却又是整部片子最具情欲的故事,男女主角从头到尾都没有完成肉体的契合,但是真个屏幕溢出了荷尔蒙的味道,命运不是没有给他们机会,只是他们最终选择了守望,这估计是孤独最深的一次描述,不管是因为害怕破坏掉心中的那层情愫,还是惧怕得到后的失去,都是对于自我不信任的一场控诉。所以越孤独的人越不敢轻易去拥有,因为拥有的状态总是短暂的,在这之后就是无尽的等待、守候、思念和怀疑。
这些就构成了孤独的全部基石:没有安全感、自我否定、以至于追求尽善尽美。
所以再有人问我你孤独吗?我都会本能的摇摇头,我不孤独,我只是寂寞而已,孤独对我来说太过沉重,我害怕自己驾驭不了它的重量,从悬崖摔落,那种无底的坠落,真的会把我生命的所有合法性摧毁,孤独美吗?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