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南京市、盐城市2024届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卷古诗文材料翻译赏析

南京市、盐城市2024届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卷古诗文材料翻译赏析

作者: 语文亦国学 | 来源:发表于2024-03-22 21:01 被阅读0次

    文言文

    原文:

    材料一

    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克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惟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每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受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想以古义争之。”众人无以易周之理。于是遂从周策。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谯周传》)

    材料二

    魏之伐蜀也,吴人或谓襄阳张悌曰:“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百姓未服,今又劳力远征,败于不暇,何以能克!”悌曰:“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东西驱驰,无有宁岁。司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苦,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任贤使能,各尽其心,其本根固矣,奸计立矣。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敝,竞于外利,不修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无不克。噫!彼之得志,我之忧也。”吴人笑其言,至是乃服。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十》)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景耀六年冬天,魏国大将军邓艾率军攻打江陵,长途跋涉向前进发。而蜀汉方面原本以为敌人不会来,于是没有做好城防准备。等到听说邓艾已经进入阴平,百姓们惊慌失措,纷纷逃入山野,无法加以控制。后主召集文武大臣开会商议,但是却无法得出有效方案。有人认为蜀汉和吴国本为友好国家,应该投靠吴国;也有人认为南中七郡地势险要,容易自卫,应该投奔南方。

         只有周谔认为:“自古以来,从未有将天子寄托在别国的情况,如果现在投奔吴国,必定要臣服于人。再者,政治理念如果不相同,强大的就会吞并弱小的,这是自然规律。从这个角度看,魏国能够吞并吴国,吴国无法吞并魏国显而易见。是以做小国的臣子比做大国的臣子更加可耻,何况多次忍辱呢?再者, 如果要投奔南方,就应该早做打算,然后果断行动;如今大敌临近,危害即将降临,身边的群臣心怀叵测,恐怕待到发作之时,事态难料,怎能保障南方投奔的计划!” 文武大臣或许对周谔提出了质疑:“现在邓艾已经在附近,恐怕不会接受投降,那该怎么办呢?”周谔却回答说:“此时东吴还未受到拜访,形势所迫不得不接受,接受后就必须恭敬对待。如果陛下降魏国,魏国不按照礼仪给陛下封赏,周愿意亲自前往京都与他们辩论。” 众人无法找出演绎周谔观点的理由。于是最终采纳了周谔的计划。刘备家无忧患,一个国家得到了保护,这就是周谔的谋划。

        材料二:

        魏国攻打蜀国的时候,吴国有人对襄阳人张悌说:“司马氏自从掌权以来,大难不断,百姓还没有归服,现在又要劳民伤财远征,失败了都来不及,怎么可能成功呢?”张悌回答说:“不对。曹操虽然功盖天下,但百姓只是畏惧他的威势,并不怀恋他的恩德。曹丕、曹睿继承了曹操的基业,刑罚繁多,劳役繁重,东奔西跑,没有安宁的年月。司马懿父子累有大功,减轻了繁琐苛刻的刑罚,颁布了公平的政策,成为他们的谋主并救济他们的困难和疾苦,百姓归向他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所以淮南三次叛乱,但朝廷没有受到骚乱;曹髦被杀,各方都没有动乱。任用贤能,让他们都尽心尽力,那么国家的基础就牢固了,叛乱也就会自然停止了。现在蜀国的宦官专权,朝廷没有政令,却穷兵黩武,百姓疲敝不堪,竞相追求外来的利益,不修守备。他们的强弱不同,智谋也比我们高明,乘我们危难的时候来攻打我们,几乎是没有不成功的。唉!他们的得志是我们最大的忧虑。”吴国人听了都笑他的话,到这时才信服他。

    古诗

    原文:

    寄晋州孙学士

    曾巩

    风标闲淡易为安,晋陕应忘道路难。

    学似海收天下水,性如桂奈月中寒。

    素心已向新书见,大法常留后世看。

    自送西舟江上别,孤怀经岁未能宽。

    参考译文:

         曾经担心在晋陕地区安定下来。如今他在那边肯定也已忘了路程艰难,只在思念心中的人们,无法与他们相聚。

        他的学问深厚如海,像大海收纳天下的水源,他的性格如桂花在月中孤高自傲。

        他一心向学,不断学习新知识,将伟大理念留待后世观察。

         分别时我目送他踏上西去的船只,心中孤寂,一年过去了,思念之情仍未消减。

    参考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曾巩所作,名为《寄晋州孙学士》。曾巩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与王安石、曾公亮等人并称“唐宋八大家”。这首诗通过对孙学士的赞颂,表达了作者对孙的钦敬,对其学识的肯定和对孙在晋州为官政绩的称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得到重用之后对普通官员为改善人民生活而默默奉献者的钦佩之情。

         首联“风标闲淡易为安,晋陕应忘道路难。”赞美孙学士的品德。风标,指人的风度、品格。闲淡,指闲静、淡泊。诗人认为孙学士为人闲静淡泊,易于自得安乐。晋陕,指晋州和陕西地区。道路难,暗喻世道险恶。诗人希望孙学士能够忘记世道的艰难,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

        颔联“学似海收天下水,性如桂奈月中寒。”赞美孙学士的学识。海收天下 水,形容孙学士学识渊博,能吸收各方面的知识。性如桂奈月中寒,这句是说他的性格品质如同月中的桂树一样高洁耐寒,表现出他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质。这两句诗既表现了孙学士的学识和品格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孙学士的敬仰之情。

        颈联“素心已向新书见,大法常留后世看。”赞美孙学士的才华和贡献。素心,指真诚的心意。新书,指孙学士的新作。诗人表示,孙学士的真诚心意已经体现在他的新作中。这一句诗既是对他治学态度的肯定,也是对他为学方法的赞扬。 大法,指孙学士的学问和才华。这一句是说他的治学成果和政治思想将长久地留存于后世,影响和启迪着后人。诗人认为,孙学士的学问和才华将会留传后世,为后人所景仰。

        尾联“自送西舟江上别,孤怀经岁未能宽。”表达了诗人对孙学士的怀念之情。西舟,指离开的船。诗人送别孙学士后,心中充满了孤寂,一整年都无法宽慰。

        整首诗通过赞美孙学士的品德、学识和友情,表达了诗人对孙学士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在赞美孙学士的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世道满。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诗人真挚的情感和对孙学士的敬仰之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南京市、盐城市2024届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卷古诗文材料翻译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zjc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