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对学员的愤怒,如何应对?
- 面对大家这样的反馈,说实话我有点儿懵。懵过之后,我明白了大家,为什么在此时此刻有如此之大的情绪。
- 你们的情绪是因为:这么多年了,作为医院的管理者,你们承担了别人无法承担的那个重量。那么长时间的加班加点,所有的压力都在我们身上。
- 今天的你们,还在这里,只是愤怒、发火,而没有中途撤场,是因为我们对于这家医院的情感。我们知道,在危急时刻、在需要的时候,我们这批人就是要挺身而出。
一个群体的系统情绪需要处理好,才能重新开始处理真正的课题。
巨大的情绪背后都是资源,团队教练就是要运用自我,抓住现场机会及时地搅动和反转。
作为团队教练,把自己当容器,让情绪流经。
2、团队教练的价值是共识、而不是决策。
团队教练的价值是共识,拉通语言、增加同理、减少内耗,提升团队系统思考的能力。
但是决策不是团队共识出来的,而是靠企业少数决策者“感性➕理性”的“灵光一现”。
3、压力让本能无从掩藏。
用10分钟的压力测试,展现出每个人的本能反应。如果时间太长了,人们就有时间和精力将真实的反应、情绪和需求掩饰起来了。
4、教练的过程就是看见障碍、达成共识的过程。而工具只是媒介。
教练:引发觉察,促动知行合一
- 一对多
- 一对一
- 多对多
行动学习:保障项目成果落地
- 商战模拟
- 焦点小组
- 经验萃取
引导技术:群策群力,培养集体领导力
- 焦点对话
- 世界咖啡
- 开放空间
组织发展:精准洞察组织挑战
- 组织诊断
- 过程咨询
- 系统干预
社会剧场:身心脑多维度投入,引发反思
- 社会心理剧
- 即兴戏剧
- 镜像空间
培训辅导:补充知识技能,进行认知升级
- 知识输入
- 行动解惑
- 绩效帮扶
5、团队教练的123
一个中心:以客户的本质需求为中心
二条线:逻辑线和能量线
三个共:共创、共识、共振
6、战略🆚策略
战略:与为客户解决问题、提供价值、满足需求相关的。
策略:跟增长、数据相关,但是与客户需求无关的叫做策略。
战略不是制定出来的,而是根据基点不断迭代进化出来的。
跳出本能,用本质眼光看待战略,满足客户的情感诉求。
战略的基点要兼具理性和感性:
- 理性:科学设计、本质规律,功能性诉求
- 感性:懂得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情绪表达、价值观呈现
7、教练工具的演练之前要先进行实景案例的demo,以带领学员进入状态。
8、爱的反面,不是指责和抱怨,而是冷漠。
当我们的反馈里有抱怨、有指责、有强烈的情绪,那说明我们对医院有深深的期待。期待领导者对医院的发展更有方法,期待医院给予我们更多的发展机会,期待领导能够对业绩担责。
但是现在对于医院领导者来说的现实是什么呢?现实是他也不知道怎么办。面对现在迅速变化的社会、市场环境和政策要求。他们原来的管理模式开始失效了,新的管理模式还在摸索。
所以说,现在我们如果可以,给到他们一些支持和协助,帮助他们给出我们需要的管理模式、成长机制、业绩提升方法,那么我们此时能做些什么来得到我们想要的呢?
9、在做三层次诉求分析时,是在工作坊之前做分析和预判,还是放空自己,更关注工作坊现场不同角色之间碰撞出来的观点?
不是二选一,而是全选。但是在“事前分析预判”与“现场随被教练团队的碰撞flow”这两方面的比重选择上,我会根据被教练团队的级别和认知程度做调整。
如果被教练团队偏职能部门或中基层,我会选择将重心放在“事前预判和分析”上。因为这类人群通常不具备系统和外部视角,对于利益干系人的诉求不敏感,需要外部教练做大量输入…
如果被教练团队是C或C-1级别的高认知人群,我会把大部分的心力聚焦在工作坊现场的观点碰撞上。因为这类人群在一起,永远不缺深度的观点和碰撞,但如何把ta们的“各执己见”做整合,让他们检视观点背后“假设”的局限,这是外部教练的主要工作。
最后,我有一个视角想借这个问题与大家分享:教练过程中的“放空”并不是指我们没有自己的判断,不带自己的观点(事实上人无法做到这点),而是在我们保有自我定位视角和判断之外,还给自己留有另一处“空间”,允许其它不同观点“进驻”,并让自己退后一步,去审视这两个观点的假设边界,最后,让决策(当下的干预行为)经由这样的审视后自动“流淌”出来。
我们交付工作坊的目的,是给被教练团队“赋能”!这里的“能”,指的是能量和能力两个方面。
工具既无法赋予被教练团队能力,更无法赋予其能量…工具只是载体,一场工作坊的成功交付,最终要靠“使用工具的人”,选择能够承载自身能力和能量的“工具”,“人剑合一”地在与团队交互的过程中完成“赋能”的过程
10、聚焦式澄清:让团队收回“向外指的手“
让团队收回“向外指的手“,就得快速地让团队看到并澄清,挑战背后的需求。
团队协作挑战存在,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假设“,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去”追问“从而找到这些不同假设背后的相同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