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中央有三公,九卿;地方上郡有太守;县有县令。那么这些官儿是怎么产生的呢?
汉代设有囯立的太学,太学里面也分科:甲科和乙科。
甲科毕业的叫郎,在光禄勋下面的皇宫里做侍卫,叫“补郎”。等到政府有需要时,就在“补郎”里面选拔。补郎也是官吏的预备军团。
乙科毕业的叫吏,回本乡地方任职。太守和县令由中央任命,吏就是他们的副官,辅佐他们,也叫掾属。这叫“补吏”。
补郎和补吏,是太学毕业的去向。
补吏的太学毕业生也有机会去朝廷任职,就是通过选举。汉代的选举一般有三种。
1,政权更迭时,往往选举一波儿人才到朝庭。还有遇到重大天灾时,也会由地方推举贤人,接受策问,受到重用。这个不是定期的。
2,遇到特殊事情时,或需要特殊人才时,也会选一波儿。可以是地方推举,也可以自荐。像张骞出使西域,就是张骞自荐的。这也是不定期选举。
3,还有一种是定期选举。规定由地方每年向朝廷选派孝子廉吏,即孝廉。后来孝廉逐多半是由太学毕业的补吏出身。
渐渐地,一年一度的选举逐渐取代了前两个不定期的选举,成了朝延选拔官员的唯一途径。
这样,一个青年通过读书考取太学,一部分留在朝廷做侍卫。另一部分分配到地方任职。有了政绩,通过一年一度的选举孝廉又被选到朝延。经过一番规定的考试入仕。
这就是汉朝的选举制度,也是读书人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因此,汉朝政府实际上也成了读书人的政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