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愈发内卷的教育环境下,孩子们几乎没有童年,他们被焦虑的父母裹挟着前进,生怕输在起跑线上。在父母焦虑情绪的影响下,孩子压力越来越大,内心充满痛苦又无处遁逃。
最后正如徐凯文教授的那句喟然长叹:“你们用焦虑养出来的娃,都送到我这里了!”还记得吗?每个孩子出生前,父母唯一的希望就是孩子以后能健健康康的长大。
然而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忘了初心,在孩子身上附加越来越多的期望。其实对孩子的一生来说,最美好的东西,不是分数,不是金钱,而是爱、智慧、自由和幸福。
所以在这里我也想真诚地送给各位父母3个建议:1. 为孩子择校,不是找最好的,而是找最适合的。中国家长替孩子选学校的情况十分普遍,多少父母日夜为“择校”而苦恼。
但家长精挑细选出的“最优解”,真的适合孩子么?就像贺教授最后说的:如果你真心想为孩子择校,那不是去找最好的学校,而是去找最适合的学校。
《少年心声》中的另一个女孩小含,一开始在一家“鸡血”公办初中上学。没过多久,她的妈妈就给她转到了另一所双语学校。
因为之前那所初中看课外书会被没收,例如《哈姆雷特》等。而妈妈知道,小含是一个内心特别丰富的孩子,她喜欢读书、创作、思考。
果然转到新学校后的小含变得更自信,学习和生活都游刃有余。为孩子找到适合的土壤,他才能真正扎根,茁壮成长。
2. 不要让孩子小小年纪,就活成分数的奴隶。《少年说3》中,一个叫吴谦益的高二男生吐槽自己的妈妈:“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排名越高越好,可我的妈妈不这样觉得。我考了第一名之后,大家反而担心的不行。
后来,经妈妈解释才知道,儿子从小就特别要强,在自己的课桌上刻下了“第二就是落后”。有次考了第三后,妈妈给他发了个红包,他却拒收,还说“又不是第一,有啥好收的”。
这让她非常担心,害怕孩子承受了太大的压力。这位妈妈温柔地看着台上的孩子:“我想告诉你,你的生活里不该只有高考,还应该有诗和远方。”
这位妈妈无疑是智慧的。我们不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戴上成绩的枷锁,而是告诉他,成绩并不是评判人生的唯一标准。
你应该有自己的生活、爱好、朋友圈子,你应该去玩、去运动、去在阳光下奔跑。如果一个孩子的人生只有分数,注定赢不了人生的大考,也无法获得幸福。
3. 允许孩子跳出“轨道”,活出自己。很多家长之所以焦虑,其实是被单一的价值观所挟持了。觉得读最好的学校,有一个好分数,将来去大公司、拿高薪,这就是成功的人生。
但其实,优秀从来就没有一个普世标准。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藏。我们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不同的生命,再把他们分成三六九等。
有的孩子喜欢昆虫,梦想成为一名生物学家,这也是一种伟大;有的孩子喜欢鲜花,梦想将来开一家花店,这也是一种幸福。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热爱,而不是让他被条条框框所约束。他来到这世上,应该去看看星星月亮,看看日落日升,去尽情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活出自己的精彩,享受平凡的快乐。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下董宇辉的一段经历。他说自己上学时,每次一回家,妈妈就会对他说:“儿啊,我想让你成为一个快乐的傻子。”
他当时满脸疑惑:“凭什么我要当个傻子?”于是,妈妈对他解释道:“妈妈是希望你别失眠、好好吃饭、颈椎不疼......当个快乐的傻子就挺好。”
直到多年之后再回忆,他才明白母亲当年那深沉的爱。为人父母最大的成功,就是养出一个健康、快乐、幸福、向上的孩子。
愿每位家长都能看透教育的真相,放平心态,和孩子同频共振。也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雨露中肆意生长,绽放出五彩缤纷的花朵。
安好
网友评论